。某些意志薄弱者也許會透過自甘平庸或墮落沉淪來換取安逸,但是,那些意志頑強的人則會從中獲取力量、信心和勝利。
培根說得好,“人類沒有很好地認識他們的財富,也沒有很好地理解他們的實力:對於前者,人們競把它信奉為無所不能的東西;對於後者,人們又太不把它當一同事,對自己的實力太缺乏信心”。自我奮起和超越將教會一個人從他個人能力的蓄水池中汲取動力,從自身的努力和成就中品味甘甜,學會以合適的勞動來供養自己。富足安逸對貪圖享樂和自我放縱的人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尤其是對那些被慾望所駕馭、缺乏自制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因此,絕大多數的富人仍然能夠在他們這一代人中奮發努力地工作——他們“鄙視享樂而願意在辛勤勞動中度過時光”。帶上自己準備好的東西去度假,享受鄉間野外的無窮樂趣——然後又到海外旅遊,去巴黎,維也納或羅馬——所有這些對一個喜好玩樂而又富有的人來說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將不再情願去長時間從事任何艱苦的工作。
儘管有著如此多令人快活的誘感,且都在他財力所及範圍之內,然而,與其他具備同等條件的人不同的是,巴威爾沒有選擇這種享樂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過一種清淡的文人生活。與比隆相似,巴威爾經過萬分艱辛創作出來的首部詩詞《雜草和野花》是個敗筆,他再次努力的結果是小說《福克蘭》,同樣也是部失敗之作。意志薄弱者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會放棄創作,然而巴威爾卻不,他繼續筆耕,堅持不懈。透過不斷的努力,廣泛閱讀,最終他走出失敗的陰影邁向了成功。繼《福克蘭》之後,他在一年之內又發表了作品《伯爾哈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巴威爾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文學生涯.其間創作了一系列優秀作品。
要接受他人的幫助
雖說個人的勤奮和實力對取得成功舉足輕重,但同時我們應該承認,接受別人的幫助對我們的人生歷程也很重要。詩人沃茲沃斯說得好:“自助與受助,個人的獨立性和依賴性,看似相互矛盾,但也必然是相輔相成的。”從童稚年少到花甲垂暮,每個人都會因被養育和受教誨而或多或少地受人恩澤:真正優秀的人和強者往往是最樂於承認和接受這種幫助的。
例如,法國作家阿列克西斯·德·托克維爾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個典型。托克維爾的雙親都是貴族,父親在法國還頗有名望,母親則是馬拉舍伯公爵的孫女。家庭影響力使他21歲就被任命為凡爾賽審計法官,但是,也許他覺得自己才不堪任,他決定放棄那個職位,獨自去開創自己的未來。也許有人會說他很愚蠢,但托克維爾果敢地按照自己的既定決心去行動。他辭去職位,決定離開法國到美國遊歷。
此行所取得的成果就是日後出版的那本偉大著作——《論美國的*》。對於托克維爾在遊歷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孜孜以求的精神,與他同行的朋友古斯塔夫·德·波蒙是這樣描述的:“他的個性與懶惰格格不入,無論是在旅行中還是在休息時,他的頭腦一刻也沒有休息……同阿歷克西斯在一起,他最喜歡與你聊的就是什麼東西最有用。對他來說,最難受的日子就是那些無所事事、白白浪費時間的日子:哪怕是浪費一點點時間都使他如坐針氈。”
托克維爾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生活中,人不能無所事事地蹉跎歲月,否則,我們只會徒增年齡而欠缺成熟的智慧。世間的人好比在寒冷地區艱難跋涉的旅行者,為了抵禦寒冷,人們不僅需要內在精神力量的支援,也需要與生活上、事業上的朋友彼此扶助,共渡難關。”
儘管托克維爾有力地論述了充分發揮個人吃苦耐勞和獨立精神的必要性,但他更充分地認識到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得人幫持這一事實。因此,他時常坦陳自己非常感激他的兩個好友德·克爾格雷和斯托菲爾——前者給托克維爾精神和智力的幫助,後者從道義上支援和同情托克維爾。
對德·克爾格雷,托克維爾寫道:“只有你給我信心,你對我的影響將持續一生。其他人只能影響我具體的行為,他們沒有人能夠像你那樣改變我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行動原則。”托克維爾也從不掩飾他對自己妻子瑪麗的深深的感激之情,是她改變了他急躁的性格和火爆的脾氣,並幫他養成了良好的心性,使他得以在學術方面獲得成功。托克維爾確信一個具有高貴心靈和情操的女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她丈夫的品性,相反,如果她低階庸俗,只會玷汙她丈夫的品行。
總而言之,人們品格的塑造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完成的:例如,有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