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知秋對這那主僕二人密謀“將功補過”的事情全然不知,這會兒正引著元媽參觀新房。
除去堂屋、餐廳和廚房,正房一共有四個房間。東西兩頭是套間,臨近客廳的兩個是單間。每個房間都參考了居住人的意見,做了特別的設計。
成老爹眼睛不好,為了行動方便,房間結構自是越簡單越好,因此選了東側單間。這個房間有兩道門,一道直接通向外面,一道通向客廳,便於他出去會客。
東邊的套間用鏤雕木屏分成臥房和書房兩部分,原本是給龔陽準備的,只是龔陽覺得自己並非成家子孫,住在正房有鳩佔鵲巢的嫌疑,於是選了東廂房的一間。
阿福也不願意夾在成老爹和龔陽中間,住進了跟葉知秋的房間相鄰的西側單間,推讓到最後,這裡便順理成章地變成了虎頭的房間。
葉知秋的房間佈置最為精細,結構也最為複雜,分成了臥房、盥洗室和衣帽間三部分,還在臨窗的地方建了一個封閉陽臺。
因為成老爹不喜歡床,所以特別為他搭建了一面寬闊的土炕。其餘三個房間都安了床,在靠近北牆的地方建了一條土塌。嚴格說來,土塌也是炕,只是相對窄小,僅供一人躺臥。
最具匠心的還是廚房,東西兩個廚房都有固定的大鍋灶和活動的小鍋灶,還有葉知秋期盼已久的磚石烤爐。緊鄰正房後牆,建了兩個倒座小房,一個用作倉庫,一個用作磨房,都與廚房直接連通。
倉庫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存糧儲物,地下挖了暖窖,用來儲存過冬的蔬菜。
磨房裡面一共有三臺石磨:最大的一臺是滾磨,需要用牲口來拉;最小的一臺是手磨。一個人單手就可以磨東西;另外一臺是最常見的雙葉石磨,可以用牲口拉,也可以用人力來推。
元媽看到這個樣樣俱全的廚房,忍不住唏噓。“為了吃,你這丫頭還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除了擺弄田地,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吃了,沒有一個像樣的廚房怎麼行?”葉知秋有些自得地道,“元媽,你覺得我這個廚房怎麼樣?”
元媽是個廚藝高手,也稱得上美食家,跟她這個吃貨一樣,對廚房都有種特殊的感情,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整潔有序、方便得用的地方。只是不願意把誇讚的字眼掛在嘴上罷了。
嗔了她一眼,便轉身去細細打量,見每一個鍋灶下面都有兩到三個灶膛,心下好奇,“丫頭。你掏這麼多灶洞做什麼?”
“上面的灶膛是為了調節火候的,最下面的一排灶膛,是出灰口和通風口。”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雙灶膛的概念,葉知秋仔細地給她解釋了這種灶膛的好處,“空氣從下面進到灶膛,柴草燃燒得徹底,不容易倒煙。”
元媽瞭然地點了點頭。又問:“那旁邊這兩塊鐵板又是做什麼用的?”
“這是活動擋板。”葉知秋比劃著給她解說,“每個灶臺後面都有兩個出煙口,上面一個直接連向煙囪,下面一個連向房間地下的煙道。
天暖的時候堵住下面的出煙口,燒火產生的煙直接走煙囪;天冷的時候,堵住上面的出煙口。煙就會透過房間地面下的煙道,產生地熱,屋子就會很暖和。
煙道是迴環式的,在地下走一圈,最後還是透過煙囪排出去。廂房那邊也有地暖。道理是一樣的。”
這是一種比較老的地暖,也是她目前唯一能做到一種地暖。搬家之前她試過一次,效果雖然不如水管式地暖明顯,可總比生爐子和炭盆、時刻防備一氧化碳中毒來得好。
聽她說完,元媽少見地露出驚訝之色,“你這丫頭哪來這麼多鬼點子?”
葉知秋不好跟她解釋這個問題,謙虛地笑道:“不全是我的功勞,我只提供了想法,是多祿大哥跟大家一塊兒研究出來的。”
說起來,多祿在建築方面的確很有天賦,罐頭作坊的自來水系統也好,新房的地暖也好,露臺也好,她稍微一提,他便能心領神會,並且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如果沒有他鼎力支援、靈活執行,她縱使有再多的想法,也只能紙上談兵罷了。
元媽有些嚮往,“冬天的時候,我一定過來住上幾天,試一試你的地暖。”
“行啊,我巴不得你來住呢。”葉知秋笑眯眯地道,“元媽,以後你要是不開面館了,就搬過來跟我一起住吧。這裡風景好,空氣也好,最適合頤養天年了。”
元媽神情微微一滯,別開眼去,“我只怕沒有那份福氣。”
葉知秋知道她割捨不下那個麵館,準確地說,是割捨不下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