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現實的困境有多種原因,但相比豐田的混合動力節油車型,福特產的高油耗汽車不受全球消費者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油價高企與環保理念盛行的時候更是如此。可見,在市場上最適應生存下去的企業一定是最能與市場需求融為一體,並能滿足低成本生產的企業。那麼一個國家,某種程度上作為一個放大的企業,其實也概莫如此。
從生存方式的角度來看,高能耗社會的危機在於人類的固執己見,即對原有的高能耗依賴的頑固堅持。這既源自於人類自身天然的惰性,更歸因於人類對現實世界的集體盲從。當全球社會仍若無其事地行進在石油依賴的薄冰上,當其他國家的民眾依然把美國方式奉為圭臬,並渴望也能達到美國式的生活水準時,危機的到來恐怕是遲早的事。假如全人類都來依照美國人的方式生活,想必需要先造幾個地球,然後再考慮如何分配與佔據吧!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1)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
如同人類社會形態的更迭不平坦一樣,能源替代的程序也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其間必將伴隨著替代能源與傳統能源之間的博弈。在煤炭替代薪柴,石油替代煤炭的漫長曆史程序中,無不體現著這種博弈。新能源對舊能源的替代,並非是完全將舊能源取而代之、棄之不用,而是新能源對舊能源在社會能源供給中的主導地位的替代。煤炭替代薪柴,並沒有消滅對薪柴的利用,只是改變了千百年來人類鑽木取火、伐薪燒炭的能源生活方式。同樣,石油替代煤炭,也只是降低了煤炭在社會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取代了其在社會能源供給中的主導地位,煤炭的大規模利用並沒有因此而停滯。由此可見,未來對石油的替代一定不是單一方案。某一種替代能源作為主導能源,其他型別的多種能源作為輔助能源,眾多的能源利用新途徑作為補充能源,這種共存的能源結構模式將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主導人類社會的能源供應。
替代品的價值
在商品社會中,西方經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價值規律被看作是商品生產的一般規律。價值規律認為,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規律要求商品實行等價交換。而在實際的商品交換中,由於受到市場供求關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價格往往同價值相背離,表現在當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漲到價值以上,反之,當供過於求時,價格就會跌到價值以下。商品社會正是透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來不斷調節社會生產,實現供需平衡。
煤炭、石油能源作用商品,自然也遵循這一規律。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一些人會想當然地認為,一方面隨著社會對煤炭、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另一方面煤炭和石油作為不可再生的能源資源,可供應量必然越來越少。在需求增加與供應減少的雙重作用下,其價格自然會越來越高。乍一看,這種觀點似乎有些道理,但透過深入分析,這種認識卻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其忽視了替代品的價值。
美國學者羅塞爾·羅伯茨在其所著的《看不見的心……一部經濟學羅曼史》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經典的案例:作為經濟學老師的戈登先生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世界已經探明的石油儲量是5310億桶,每年平均消費量是165億桶,那麼全球石油有多少年就會被消耗殆盡呢?聰明的學生直接按計算器,不到5秒鐘就給出結果,5310/165=年;笨拙的學生用手算,很快也得出了同樣的答案。但戈登先生卻搖頭說NO,並且不忘告誡學生們這是經濟學問題,而不是數學問題。同學們都面面相覷,迫於無奈,戈登先生最後只好告訴大家,答案是永遠也用不完。而且還不忘幽上一默,這可不是腦筋急轉彎問題。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當石油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時,就會刺激市場開發出石油的替代品,剩下的石油由於成本太高而無法開採,自然就不會用完,這便是問題的實質。
上個世紀80年代,關於不可再生資源是否會耗盡這一問題,美國兩位經濟學家……馬里蘭州大學的朱利安·西蒙和斯坦福大學的保羅·埃爾裡奇曾進行過一場著名的賭博。悲觀派埃爾裡奇認為,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多,遲早會被用完,其價格將會大幅上漲;而樂觀派西蒙則認為,這些資源不會用完,因為技術進步會使替代品出現,從而解決這些問題。而且從較長時間看,其價格不但不會大幅上升,還會下降。在互不服氣的情況下,賭博看來是最自然不過的解決方式了。兩人選定以鉻、銅、鎳、錫、鎢五種金屬作為賭博物件。每人以假想的方式買入1000美元的等量金屬,每種金屬各200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