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完成。那麼,在上帝這位精明的僱主面前,這倆人的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選擇的結果一定是高能耗的(吃四塊麵包)的那位率先出局;低能耗的(吃兩塊麵包)最後存留下來。
在民族與民族的競爭中,情況同樣如此。最會創造、最有耐力、最能節儉的民族往往會勝出;而需要過多消費的民族將可能面臨消亡的命運。當兩個民族競爭時,如果一方的智力或創造力高,當然這一方會在競爭中勝出,也就是說智力低或創造力低的民族會被取代。但是,如果兩個民族的智力或創造力不相上下時,則忍耐力強、更節儉的民族一定會勝出。比如,美國人乾的手藝活,如果中國人同樣也會做,那麼,美國的手藝人一定會被趕出市場。因為中國人或許只需要美國人1/10的生活費就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忍耐更長的工作時間以及更差的工作環境。在中國的手藝人面前,美國的手藝人自然就沒有了競爭力。如果美國人想取勝,那他就必須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新手藝活。而且,這種新手藝活必須不能讓中國人學會;否則,美國人會再一次被趕走。大自然之所以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家, 就在於他絕不會搞錯,最終獲勝並存續下來的一定是保持最優的投入產出比的那個民族。
進一步上升到國家的層面,那麼國家競爭力同樣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得以體現。比如,如果把美國和日本各比作一輛汽車的話,那麼美國就像福特SUV,體型笨重且油耗巨大;而日本更像豐田Pruis,輕巧而省油。
事實上,美國和日本的工業品已經隱喻了各自的國民特質。大凡美國的產品,外觀往往顯得大氣和厚重,材耗均不小。而反觀日本的產品,通常是小巧而玲瓏。如日本的汽車通常採用最輕巧的結構設計,在安全保證的前提下,往往採用最少的鋼材用量,這樣的車當然省油,日本的大多數工業品也都秉承這樣的理念。誠然,上述的這些差別與美國的地大物博、日本的狹小物貧等實際國情有關,但更內在的原因卻是兩國民眾各自獨特的國民特質在起作用。這些特質由於長期潛移默化地養成,以致於深骨入髓,似乎融進了國民的血液。
第三章 高能耗社會的未來(8)
美國人的國民特質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一生活方式就是要求更舒適的出行、更寬敞的住房、更高雅的生活品質,而這一切都是以高能耗為代價。美國每戶家庭至少有一部汽車,但通常在兩部以上,一部小轎車、一部家庭旅行車,或者還有一部小卡車。而且美國人大手大腳慣了,不太關注油耗。美國市場上的汽車一般不標排氣量,但如果仔細研究,通常會發現事實上幾乎不可能找到以下的小排量車。美國人的寬敞住房意味著需要配套更大功率的照明設施與空調裝置,需要更多的家用電器佔居空間,能耗增加最自然不過了。最獨特的是美國人所崇尚的高生活品質,從一些生活細節上可略見一斑。美國家庭主婦很少會利用太陽光晾曬衣物,即使在陽光燦爛的加利福尼亞州也同樣如此,她們習慣於用高功率的烘乾機烤乾衣物,這樣既便捷又潔淨。可見,把美國生活方式與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劃上等號並不為過,由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美國以佔世界5%的人口,卻耗費著世界25%的能源供應這一現狀了。
反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幾乎與美國人相反。小巧與節約的理念已經貫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人喜歡小排量的汽車,而且出行的時候更多是選擇節能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軌道交通;日本人建造的“小戶型”住房遠非美國人所能適應,單就廁所而言,僅僅剛好夠放下一個馬桶,再加上一點入廁者站起來的空間。日本造的迷你小家電正是為這樣的“小戶型”住房配套的,為的是營造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家庭氛圍;日本人對器物的精巧設計與重複利用已經達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日本人不僅是把節約當成一種“省錢之道”,更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生存的方式。在工業生產領域,日本企業更是把節約當作一種“賺錢之道”。多年來,日本的單位GDP產出能耗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遠低於美國,這意味著日本工業品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高的國際競爭力。事實上,日本人的節約正是體現了他們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個人的健康需要節食,社會的“健康”也需要節約。
如果要談及“美國方式”與“日本方式”的前途問題,毋需冗言,看一看福特車與豐田車在全球市場的表現吧!當豐田一路馳騁,風行於全球,豐田公司雄踞全球車企頭把交椅時;福特車的市場份額卻一步步被蠶食,高人力成本幾近將福特拖垮,公司竟瀕臨破產待救的境地。誠然,福特公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