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到1720年,英國的採煤量已達到400萬噸,約佔世界煤炭總開採量的80%以上,煤炭使用量更是高居世界首位。在18世紀末期,英國的煤炭生產量更是達到了1000萬噸大關。煤炭的大規模利用強有力地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使得英國成為當時歐洲乃至世界上最具生產活力的經濟體,從而促進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萌芽與發展。
顯而易見的是,新能源的利用會對原有的能源供應結構重新洗牌,煤炭的大規模利用使得木炭能源的主導地位一落千丈,木炭的價格同樣也是一落千丈,甚至回落到了比早期的價格更低的水平。木炭除了在炭火取暖、燒烤烹飪等小範圍場合使用外,在更大的領域已經乏人問津。
無獨有偶,煤油對抹香鯨油的替代過程同樣如此。作為19世紀美國家庭主要照明油料的抹香鯨油,在煤油對其替代前,抹香鯨油的價格曾經不斷攀升,從1820年的30多美分/加侖上漲至1866年的美元/加侖,四十多年間價格漲了將近10倍。而當從石油中提煉的煤油逐步成為主要的照明油料後,抹香鯨油的價格便大幅回落,從最高的3美元/加侖一直降到最低40美分/加侖,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抹香鯨油的價格事實上已經低於1820年的水平。抹香鯨油除了作為潤滑油小規模繼續使用外,鯨油產業從此一蹶不振,鯨油照明產業在20世紀初基本上就消失了。
當然,並不是說價格波動就一定會反映能源替代過程的發生。因為引起價格變化的要素很多。與此同時,價格因素也並非能源替代發生過程的唯一表徵。或許有其他更多的因素我們並沒有注意或者根本就不清楚。我們關注價格因素,只是因為價格在一定程度中體現了某種能源的稀缺程度,反映了某種能源技術的成本因素,我們希望從價格的影子中窺視到能源替代過程的大致貌相。
從價格因素的角度看,前面兩次能源替代的過程之所以進行得比較順暢,替代能源的低廉價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最大程度上消除了能源替代過程的經濟屏障。在兩次能源轉換的初期,替代能源的價格都是絕對廉價的,具有天然的價格優勢。按照可比的價格,1650年煤炭的均價約為英鎊/噸,並且後來很長時間維持在1英鎊/噸的低位,“廉價煤炭時代”維持了近一百五十年的時間,直到工業革命後期。而石油同樣是如此,1870年石油的均價約為美元/桶,1945年二戰結束時石油的價格約美元/桶,1970年也只有美元/桶,折算相當於2009年的10美元/桶左右,價格便宜得幾乎和白送一樣。西方社會地經濟發展實實在在地享受了“能源紅利”。從1945年到1970年的二十五年間,全球社會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戰後繁榮期,西方社會地經濟規模更是急速膨脹,擴大了數倍,而此間石油價格僅上漲了70%左右,這其中非供求關係層面的原因居多,西方石油消費大國有著人為壓低油價的利益考量,而產油國人為製造出來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正是對這種人為壓價行為的不滿和宣戰。維持了一百年時間的“廉價石油時代”就此終結。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4)
總體上來說,價格優勢是煤炭、石油當時分別以不大的市場阻力,得以順利地進入社會領域的主要原因之一,技術因素當然也不可忽視。就像廉價的煤炭曾經強有力地推動了十七世紀中葉以後英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樣。廉價的石油也是戰後幾十年西方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原因之一。在二戰後的繁榮日子裡,整個工業世界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廉價石油來推動的,這看起來是一段石油生產國與消費國共同的“蜜月期”,這種蜜月期在1973年後戛然而止了。
反觀目前石油替代過程的艱難處境,替代能源在價格上的天然優勢的缺失是主要癥結之一。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例,它們除了具有減小溫室氣體排放的清潔優勢外,價格方面並不具有天然優勢,甚至有的存在明顯的劣勢,從而造成對石油價格的變化響應遲鈍,自然而然地弱化了其進入社會領域的機會。此外,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屬於間歇效能源,受自然條件制約與變化的影響明顯,應用上的技術缺陷不言而喻。試想,在替代品一無價格優勢,二無技術優勢,僅依賴一定的環境生態優勢的前提下,整個替代過程如何發生?對可再生能源而言,這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市場門檻。技術上缺乏競爭力的替代品,賦予其再多的市場培育機會通常也無濟於事。
可再生能源呼喚在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唯有如此才有望大幅度地降低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