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這篇文章,我的心情特別激動,思緒萬千,既為往事而感慨,又為今天而深受鼓舞。如果照七千人大會的方針堅持下去,很可能出現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可惜為時不久,歷史出現了回流。這種生動活潑的局面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得以實現。現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正是過去多年實踐的總結,並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現在的黨中央真正做到了實事求是,不僅為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平了反,更重要的是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端正黨風,勇於改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黨的指引下,我們終於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 想看書來
從香山到中南海(1)
本文原載中###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共中央在香山》一書。
——記少奇在建國前夕的重要活動(一九九三年九月)建國前夕,從1949年3月到8月中共中央駐地在香山。在這段時間裡,黨中央、毛主席依據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確定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城市工作以生產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卓有成效地領導了全黨的工作。從農村包圍城市到城市領導鄉村、從革命戰爭到經濟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實際上是由這時開始的。
(一)
七屆二中全會結束了。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們紛紛離開西柏坡,返回各自的崗位,傳達貫徹全會精神;中央機關工作人員也陸續啟程向北平進發。中央五大書記於3月25日乘火車秘密抵達北平郊區。記得我們乘坐的是一列由幾節破舊而古老的車廂組成的列車。下車時,李克農李克農,時任中共中央社會部代理部長。等在劉少奇所乘車廂門口高興地迎接我們。中央負責同志上了各自汽車,列好車隊,然後依北平負責人的安排開到頤和園休息。下午,中央領導同志在西苑機場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同各界人士見面。儀式結束後,少奇直接乘吉普車去了香山住地。
北平是我出生、求學和工作過的地方。1946年秋,內戰加劇,談判次數減少,經中央批准,我結束了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工作,離開北平去延安。11月1日,我和###(他當時在南京周恩來處工作,此次回延安彙報,途經北平)乘同一架班機赴延安。李克農和夫人趙大姐在延安機場迎接了我,並把我交給駐王家坪中央軍委的同志。我隨外事組在延安——瓦窯堡——延安——晉綏——建屏(今平山)縣的柏裡、西柏坡等地工作,幾經輾轉,沒想到這麼快又回到了北平,心中十分激動。北平有我的父母和兄妹們。他們現在都在哪裡?情況如何?我很想知道。家中雖有電話,但為保密起見,我遵紀沒打。
我陪少奇上山散步,他特別喜歡香山的大樹,邊走邊欣賞,難得這樣輕鬆愉快。過去,我也和同學們一起騎車到過香山踏青,觀賞紅葉,而今,看過北嶽的大山,再看那座被稱為“鬼見愁”的山嶺,就覺得實在太誇張了。
(二)
工作是緊張而繁忙的。中央書記處幾乎每天晚上都在毛主席處雙清別墅開會,交流情況,討論問題,最重要的大事都是在那裡決定的,散會時大多已過半夜。在我們的住處,最大一間房子是客廳,幾乎每天有同志來,坐得滿滿的,愉快地談笑,熱烈討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北平市和平解放,沒有遭到戰爭破壞,市內秩序良好。但北平是一座消費城市,舊北平長期被日偽、國民黨政府統治,經濟早已是個爛攤子。加上長期被解放區包圍,城鄉聯絡斷絕,物資短缺,物價飛漲,社會上失業人口太多,居民的生活十分困苦。由於華北連年災荒,這種經濟狀況我們也難於很快解決。人民群眾盼望共產黨來解放他們。進城幹部實行供給制生活也好不了多少,他們的父母靠乞討度日的事情也時有所聞。人們含著微笑和眼淚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建設比打仗更復雜,領導同志們對此是有思想準備的,因此,對克服困難充滿了信心。
下面,我摘抄幾段當時的日記:
3月26日,少奇有會。並同我談“城市工作提綱”,我記下來。
3月27日,少奇聽取北平領導同志彭真、葉劍英、趙振聲(即李葆華)、薛子正等彙報關於軍管會、聯合辦事處的存廢、物價、稅收、房屋土地、財政組織;市委與市政府的分工、供給制與薪金制同時並存等問題。
3月28日,彭真、李葆華、趙毅敏、劉仁、沙可夫和負責大學教育的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