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人一愣,望著我的眼睛問:“怎麼?不好聽?那我再想個。”
我手扶額頭,無語至極,心說:這壓根就不是好聽不好聽的事好嗎?
當時的我確實想不到,他真的沒有姓名。
想到我們的時間有限,我不想再與他在這件事上多做計較。
我招呼沈大力和張毅從珍寶堆裡出來,黑衣人冷月則讓楊晴隨他去後室找墓誌。
我們懷著不同的心情和目的,繞過甬道內滿地的棺材,向後室走去。
第61章 墓誌
後室此時也已經與我們之前見到的樣子不同,但那十二生肖獸首人身漆器依然分佈在後室內,只是那些珍寶都被許多的陶罐所取代。
黑衣人冷月指著一個八角形的彩石大石對楊晴說:“那兒了。”
楊晴先是一愣,隨即對黑衣人冷月表示了感謝之後,急不可耐的小碎步跑了過去,蹲下去開始認真的研究。
黑衣人衝我做了一個手勢,示意我們在此稍等,然後轉身返回甬道。
我走到楊晴身邊,低頭問:“看出什麼了嗎?”
楊晴抬起頭望向我,眉頭緊鎖的說:“怎麼可能?”
我一頭霧水,本對墓主人身份並不關注的我,此時也好奇了起來,於是問楊晴怎麼回事。
“歷史上沒有記載這麼一個人啊。說是叫上川王,生於二零一年,卒於二一九年。不到二十歲就死了,還當上了王。”
我越聽越是迷糊,問楊晴:“怎麼不對了?都刻在墓誌上了,做不了假才對。”
楊晴急道:“可是,那個時間段,高句麗在位的是高句麗第十任君王,是山上王延優,而山上王在二二七年去世之後,繼位的是他的小兒子東川王。這兩人之間,沒聽說有過這麼一個上川王啊。”
我撓了撓頭,一臉茫然,壓根就沒聽懂楊晴到底在說什麼。
“五哥,你們幫我把墓誌蓋拿下來可以嗎?我想看看裡面的墓誌文。”
其實,秦漢時期,墓誌並沒有固定的形式和系統,常見的是在墓前立碑樹文。
直到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提倡儉樸、薄葬,禁止樹碑為個人立傳,一般計程車大夫階層才將死者的生平及歌頌文辭鐫刻於一較小的石面上。
此石置棺內隨葬,後經出土,稱為墓誌。
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墓誌銘,在秦漢時期,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刻在墓內醒目的大石上或者樑柱上,被稱為志墓文;另一種則是刻在墓碑上,稱為墓誌文。
形式雖然不同,但是意義是相同的,無非是以最簡短的文字,記錄墓主人生平事蹟。
一座東漢末年的墓裡出現了三國時期才該有的墓誌,這本身就很奇怪。加上墓主人不曾出現在任何史料記載中,就好似憑空出現的一個人一般,這更讓人感覺疑惑。
但這些對我沒有什麼吸引力,我不像楊晴對考古有獨特的狂熱,我只是一個盜墓賊,只是一個土夫子。
我招呼沈大力和張毅過來幫忙,三個人費了極大的力氣才將墓誌蓋搬下來。
沉重的大石蓋至少百八十公斤,我們放下時,我感覺地面都被砸得顫了顫,滿地堆積的灰塵更是到卷著飛起,與我們身上的熱汗混在一起,使得我們每個人都看起來灰頭土臉的。
這時,冷月回來了,身後拖著那四個小粽子。
小粽子很不老實,雖然被名副其實的捆成了粽子,但依然不停的折騰,使嗆人的塵土揚灑得到處都是。
沈大力立刻就緊張了起來,畢竟他與我一樣吃了那小粽子不少的苦頭。
“我靠,你幹嘛啊?帶這玩意幹嘛?”
沈大力大喊著,開啟揹包翻出小葫蘆,卻看到裡面的硃砂已經用盡,立刻臉色變得十分難看。
黑衣人只淡淡回了一句“有用”,再不多說話,徑直拖著滿地打滾的四個小粽子,走到了猴首人身漆器旁,抬手就是一個耳光。
那猴頭立刻半轉到一旁,然後牽帶著人身也跟著轉開,將裡面洞口讓了出來。
張毅皺眉望向我,沈大力也如此,看得我很是尷尬。
之前我試過一次,沒能打轉那個猴首,沒想到黑衣人冷月卻屢試不爽。
冷月一聲不吭的拖著四個小粽子就進了地洞。
我示意沈大力和張毅快些跟上,然後去叮囑楊晴注意安全,要她在我們回來之前,不要亂動墓裡的東西。
楊晴此時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墓誌文上,對我的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