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娜嗽比粗揮�200人,這個省試、殿試的透過率是對總人數算的,假定荊南道過了20個人,江南西道也過了20個人,那麼兩道成績戰平,可是,荊南道400人中20,這比江南西道200人就要中20人,難度要小得多啊。參考的人數少了,麻煩可就大了,它想翻身可就難了。
馬雲搖頭晃腦,非常得意,你不是不合作嗎?老子就用陰著對付你,讓你吃了虧還說不出來,你要是敢說大逆不道的話,也不殺你,直接流放,把江南西道那些硬骨頭,全部流放致死,剩下這些人就老實了。
馬雲看著臉色陰晴不定的兩個心腹,說道:“當然了,這科舉對地方影響也很大,這解釋透過率,最低不能低過0。1%,如果連續三屆都是倒數第一,那麼寡人就特降恩旨,將解試透過率重新上調為1%,呵呵,這也算是法外開恩了。兩位愛卿,你們覺得怎麼樣啊?”
倆人心裡只有一句: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這是大尾巴狼帶著頭盔,硬裝小紅帽。
“這。。。這恐怕。。。”李驤有點猶猶豫豫的。
馬雲再次唱高調:“沒有競爭,沒有壓力,怎麼能讀好書,怎麼能更好的為國家服務呢。就這麼定了吧,具體的細則,讓禮部的人,好好商議一下!”
調子一下子變得這麼高,趙普嚥了口塗抹不再反對了,他又說道:“那。。。那江南西道的劉洞、歐陽廣如何處置啊,這兩人不動,恐怕江南西道的流言就很難消除啊!”
馬雲沉思了一下:“名利。。。名利啊。。。既然他想要青史留名,那就讓他留好了。”
李驤臉色一緊,他以為馬雲要下狠手了,可這歐陽廣和劉洞,很聰明,這兩個人既不是江為那樣的二楞子,又不是潘佑那樣的直腸子,他們是有怨懟,是有點懷念故國,可是也從來沒有反對過大楚啊,硬對他們下狠手,恐怕難以堵住悠悠之口啊。李驤站出來想反對。
馬雲手一擺,說道:“李大人,你誤會了,我說的青史留名,不是留好名聲,是留個惡名!再傳旨招劉洞、歐陽廣參加博學鴻儒科。”
“大王,恐怕他們兩個不會參加的。”趙普說道。
“不會參加?哈哈,要的就是他不參加,這。。。這個孔聖人學問那麼好,說了那麼多名言警句,肯定有說過什麼入士為官、治理天下,反對歸隱的話吧?”馬雲問道。
李驤和趙普不是什麼善男信女,死在他們手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們不是不想殺劉洞、歐陽廣,第一這兩個人名氣大,殺了以後,對楚國影響不好,第二,當年馬雲曾經說過“不以言罪人”、“刑不上是大夫”,那言語之中透漏了“王室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想法,這些話讓他們心動不已,作為一個文人,他們都有這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可是,君主開明還好,君主要是不開明,這文人縱使滿腔熱血,也只能靠邊站了。
馬雲有這種“君權、相權相制衡”的觀點,對他們來說,那簡直就是天籟之音,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可是,進入金陵以後。在短時間內,國內國際環境不是好轉,而是更加的惡劣了起來,第一兵疲、第二財窮,讓楚王和群臣壓力很大,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江南士林的不合作態度、廖居素這樣明目張膽的反抗,讓不安中的大楚,很容易走上嗜殺的道路。楚國現在一門心思想得就是安定團結,可是偏偏不斷有人跳出來搗亂,這。。。能不讓馬雲對讀書人的看法急轉直下嗎?在這些人的刺激下,馬雲會不會不再相信讀書人,而王權牢牢控制在王室的手裡,讓中書省、尚書省成了傳聲筒,重新走上“一人治天下”的道路呢?
他們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首先不能讓馬雲大肆的殘殺讀書人,讀書人是有風骨的,可是大刀齊刷刷的砍過去,總有人會怕的,這麼一來,風骨沒有了,一個個都變成了王室的奴才,那。。。士大夫的作用就徹底的蕩然無存了。
所以,李驤和趙普很矛盾,一面他們想殺歐陽廣來維持穩定,另一方面又想保歐陽廣,來維持讀書人的風骨。像歐陽廣這樣的人,如果不殺,那對讀書人也是一種安慰,朝廷裡敢說真話,勇於說真話的人就多了,這樣君主就不至於被小人矇蔽,就達到了和諧社會。不殺,當然也不能讓他逍遙法外,不然朝廷就沒有威信,這些人說不定就鋌而走險,作出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聽了馬雲的話,李驤和趙普一下子明白了過來,馬雲想出點子,把歐陽廣這些人給搞臭,這樣一來顯示了大楚的寬大胸懷,二來也讓人鄙視歐陽廣。李驤立刻說道:“孔聖人講究‘齊家治國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