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問題是,要趕緊把王竣給拿下。王溥說道:“怪不得。。。怪不得啊。現在楚軍大軍壓境,他要堅守汴京也就罷了。為什麼要圖謀相權呢,還不是想把大全攔在自己手裡,趁機投降楚國啊。”
可能是由於本性的問題,王溥的栽贓沒有栽到點子上。真是為了投降,做樞密使一樣可以投降啊,為什麼要奪相權呢?他沒有意識到“圖謀篡權”和“裡通外國”在目前這種形勢下是矛盾的。其實,把“圖謀篡權”給改成“專權跋扈”,再加上個“裡通外國”的罪名,就足夠治罪了。
郭威面色沉重的總結道:“沒想到王竣除了蠻橫跋扈之外,竟然還私通楚國。李谷,你現在立刻傳至,將王竣看押起來,其餘人等一切不論。同時詔告天下,說明王竣的罪名。即便有王竣這樣的敗類,朕也不懼與楚國。傳召天下,朕要死守汴京,和楚國決一死戰!”
郭威為什麼要給王竣按上“裡通外國”的帽子呢?第一,用圖謀篡權來殺王竣的話,會造成比較大的政治動盪,而用裡通外國來殺王竣的話,就容易被人理解。第二,圖謀篡權,是謀反罪,這個罪名很大,王竣一黨,是不是就要追究了?這麼一追究,汴京就亂了。第三,現在周兵計程車氣不振,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碭山之敗,而現在能把碭山之敗的原因,歸納到王竣身上,而不是名將郭崇,還有8萬周兵的身上。這對士氣是有鼓舞的。
第58章 包圍汴京
第58章包圍汴京
用馬雲總結的話,就是“碭山大捷之後,偽周的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最近的這些日子,馬雲的精神很好,興致很高,他憑什麼作出這麼一個判斷呢?倒不是他生性就驕傲自大,他這麼判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碭山擊敗的周兵,可不是像李唐的軍隊那樣不堪一擊,相反,在宋州的周兵,是偽周最精銳的部隊之一,而大將郭崇(即郭崇威,為了避諱郭威)也是偽周少有的名將了。
擊潰名將所帶領的精銳部隊,這不是恰恰說明周楚之間的綜合國力相比,楚國已經佔了上風了嗎?給予這種考慮,為了加速全國形勢的飛快發展,以實際行動給與鼠首兩端的河東劉崇以支援,馬雲以趙普為隨軍參贊,以錢清、石大為左右軍指揮使,以小將曹彬為後和,出動大軍八萬人,號稱20萬,直撲汴州。
汴州在宋州的西北,兩州之間距離非常近,步兵只要一日一夜就能達到。在宋州通往汴州的道路上,有這麼幾個小城:雍丘(今河南杞縣)、尉氏(今河南尉氏縣)、陳留。其中雍丘和陳留都處於汴河旁邊,如果沿著汴河向汴州進發,那麼必然要經過這兩座縣城,當然由於中原地區沃野千里,而且不像淮南江表,這裡的土地都是旱田,不是水田,大軍出動,你走縣城當然方便了,如果不想走,繞城而過,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反正到處都是路,就連莊稼地也是硬土地,走上去不過是廢點勁兒,腳上多沾點泥巴,並不是完全不能走的。
至於尉氏縣則處於開封府(汴州的治所,也叫汴京)和陳留的正南方,雍丘的西方,這個小縣城並不處於楚軍的行軍路線上。
因此,馬雲要出兵,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三個小縣城應該怎麼辦?馬雲大手一揮,就下達了命令:“石將軍,朕命令你率領兩個師的人馬作為先鋒部隊,把雍丘和陳留給朕拿下來!”
“末將遵令!”石大領命。
見馬雲點了點頭,看那樣子就準備下令召集團練使以上軍官開軍事會議,調整部署,準備出兵汴京。趙普趕緊見縫插針的問道:“陛下,不知陛下對攻克汴京有什麼具體的打算沒有啊?”
作為馬雲的干將,雖然馬雲圍困汴京的戰略和自己心中所想是吻合的,可是趙普心裡仍然沒有底。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或許是因為,皇帝的戰略和自己的似是而非吧,依照趙普的意見,是要集中麾下所有的軍隊,匯聚與汴京,依仗絕對的兵力優勢,快速的拿下汴京,可是,馬雲卻不是這個樣子,他在出兵汴京的同時,還派朱元去經略京東地區(今山東地區),派倪可富配合丁思瑾攻擊王殷。這麼一來,攻擊汴京的軍隊就少了,原本是15萬對3萬守軍,現在是八萬對抗3萬守軍,能不能快速拿下來。皇帝陛下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萬一。。。大軍停在了堅城之下,皇帝陛下還有沒有別的對策,這些事弄不明白,作為馬雲心腹大臣,趙普是絕對不會安心的。
孫子不是說過:廟算多者勝。現在皇帝陛下心裡到底有沒有妙算呢?這兩天趙普忙著接受軍糧軍械,大皇帝馬雲不是接見鄉老,安撫地方,就是吟詩會友,宴請當地的文人,這出發點當然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