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唐王朝政府與藩鎮之間鬥爭的歷史,而五代史也是藩鎮與中央的鬥爭史。節度使掌握著藩鎮的軍權、政權、財權,三權於一體,權力極大。唐玄宗設立節度使,是為了對付邊疆少數民族日益猖獗的騷擾,讓節度使有權力隨時出兵打擊入侵的敵人。在打擊敵人入侵、擴張領土這方面,節度使是起過積極作用的。可是,唐玄宗最大的錯誤在於,讓少數人一人兼數職,比如安祿山,就兼任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這麼一來,地盤擴大了、實力增強了,野心也就隨之而來,隨著安祿山、史思明的相繼造反,唐王朝中央權利大大的削弱,讓藩鎮最終拿到了人事權,節度使的更替,有藩鎮自己決定,而中央只能贊成(不贊成的話,藩鎮要麼反叛,要麼就不理中央)。
這一百多年的藩鎮歷史,到了五代的時候,已經引起中央政權的關注。中央有意識的削弱藩鎮的權利,再加上中原戰亂頻繁,很多強有力的節度使們都在戰亂中煙消雲散,塵歸塵、土歸土了,中央漸漸的抓到了人事權。在五代時期,中央對付藩鎮的主要方法有四個:分散、調任、滯留、平叛。分散的意思是,把節度使的轄地給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