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之地,李唐對於鄂州防範想來都是嚴密的,駐紮著一萬五千人馬,如果鄂州丟失,楚軍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渡江東進,進攻李唐最為繁華的淮南之地。這是李唐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一旦楚軍包圍了鄂州,就可以圍點打援,讓李唐的軍隊源源不斷過來救援,將他們一一吃掉。
按這個戰略假想,馬雲親自率領周行逢師、錢清師兩萬人從長沙出兵,過嶽州從南線進攻鄂州,第二軍提督朱元率領申屠從堅師、曹彬師從安州出發,在北線攻擊鄂州;而第一水軍提督林仁肇則率領水軍從嶽州出發,順江而下進攻鄂州。
大軍剛到鄂州城下的時候,武昌節度使臧循嚇得要命,趕緊派人飛章稟奏,告急求援。可是李唐政府雖然對楚國警惕性很大,可是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包括宋齊丘、陳覺等人在內,都認為楚國就算要出兵,也要等一段日子,至少要一年左右時間。他們的判斷依據是:一是,楚國最近連年都在打仗,士兵疲勞不堪,軍無戰心;二是楚國良田、人口等等,相對於李唐來說,都處於劣勢,而且它又連年征戰,所以國庫空虛,這打仗不僅僅打得是人,更多的情況下比拼是兩國的綜合實力,楚國沒有這麼多的錢糧來打仗;第三,楚軍一直走的都是精兵路線,嶺南新服,外加上重新收復了交州,地盤驟增,這楚軍的第二軍、第五軍只要精力都用在了控制地方,並沒有多少餘力出征。
這三點分析並非沒有道理。可惜,馬雲作為一個穿越人士,他雖然記不清楚具體的歷史事件,可是對於歷史的大致走向,他是相當的瞭解的。大漢朝蹦躂不了幾天,等後周建立起來,不過是郭威、郭榮還是以後的趙匡胤,這都不是容易對付的人,如果只是佔有楚國現在這一畝三分地,那是必輸無疑的。這一點不僅僅是馬雲知道,他手下的趙普也看到了這一點。
去年九月,馬雲召集重臣商量東征的事情,有人曾經反對過,理由就是,咱們打出征戰太過於頻繁了,要多注意善待百姓,收斂人心,過了二三年在出徵李唐不遲。當時趙普極力反對這種看法,從民心、國力等各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過,理由也很充分,可是真正打動馬雲的卻只有一句話:“若失去時機,等中原王朝恢復之後,大軍南下,依靠這荊南、嶺南,以一偶之地與中原對抗,恐怕是難以成功的,而一旦失敗,像我們這些臣子還或許有活路,而大王您,您作為一個控制著90多州地盤的大王,您將來不知有何打算啊?”
馬雲夢醒,自己地盤太大了,就算投降,也肯定不受待見,像南平王不過三州地盤,投降了以後,朝廷肯定也不會太擔心,可是自己作為一個控制了將近100州的大王,投降了,那還有什麼好處,要知道,整個天下也不過400多州,自己就足足佔四分之一,這。。。這是想投降,都沒有辦法投降的。
於是,馬雲堅定了自己的立場,他並不調動去年大戰過一場的第二軍、第五軍人馬,反而從休整兩年多的其餘三軍抽掉了4萬人嗎,再加上洞庭湖裡的水軍,把鄂州給團團包圍了起來。
原本是圍點打援,可是包圍了大半個月之後,眼看著李唐的主力在齊王李景遂、樞密使陳覺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過了洪州(南昌),越過幕埠山山腳,再過三四天就要趕到鄂州了,這鄂州的最高長官武昌節度使臧循,竟然投降了。這鄂州一來是水城,二來交通發達,這臧循投降的訊息一下子就傳播了開來。李景遂知道了以後,竟然把軍隊停在了始興,不再前進了。始興這個地方地形特殊,始興城南城邊就是富水江,東流注入長江。富水江源頭是幕埠山脈地勢險峻。李景遂派了牙將田橫駐守始興城,自己的大軍則沿著富水江佈防,富水江誰然不寬,可是水速極快,水勢很大,要是沒有浮橋,向赤腳趟過河去,那是肯定不行的。
這麼一來,這十萬人馬把這五十餘里的富水江給收了個嚴嚴實實。攻始興城的話,這始興城很小,可城牆卻很高大,屬於易守難攻,自己人馬雖然不少,可人家城小,自己人再多也用不上,要是去攻富水江的話,這浮橋不好搭建在著也沒有大船啊。至於九曲長江,楚軍水師對哪裡的河道不熟悉,正在抓緊時間測量。一時半會兒也幫不上什麼忙。
楚軍一下子不得不在始興城停下了腳步
第一百章 長江水勢
第一百章長江水勢圖
“張雲量,你不是帶這你的水軍309營在長江上測量航道嗎?怎麼突然回來了,可是查清楚了具體的資料。”
“大帥,這長江這麼長,那怎麼能是一兩天就能測量的完啊。”張雲量見林仁肇臉色一沉,連忙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