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認為迫使張三丰低頭的少林從此不再把武當看成主要的對手,中國人稱之為“韜光養晦”。令少林更加如釋重負的是張三丰在年底就辭去了掌門之位,從此閉關不出。張三丰有意給外界這樣的印象:張翠山的死及張無忌的絕症給了他很大的打擊,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與此同時,張三丰已經悄悄開始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不但要反敗為勝,徹底壓倒少林,而且要為武當實現無上的光榮與夢想。張三丰意識到,這是他最後的機會。幸運的是,他的壽命不可思議的長,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這一計劃。當二十年後中國的新皇帝拜倒在他面前時,這個計劃雖然經過了多次重大改變,仍然可以說是得到了充分實現。這或許是自“隆中對”以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而和前者一樣,它決定性地改變了中國歷史。
這一切開始於1349年張三丰和一個年輕人常遇春的相遇。據歷史記載,張三丰在從少林返回武當的路上搭救了後來明朝的開國元勳常遇春——當時只是“彌勒宗”周子旺的一個衛兵,在周子旺覆滅後被帝國軍隊所追捕。張三丰很喜歡這個年輕人,提出讓他託庇在武當的名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卻被常遇春堅定地謝絕了,他不願背叛自己的信仰。常遇春的態度讓張三丰認識到,明教在占人口絕對多數的下層階級中的影響力遠比自己想象得大,並在以驚人的速度傳播開來(參看第八章)。對於底層人民來說,這一信仰不是消磨時光的精神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