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於她之上的機會!
2�向世人曉諭兩宮太后的權力
慈禧清楚記得,咸豐帝死後與八大臣的第一次交鋒,之所以八大臣要從根本上剝奪兩宮太后的權力,是因為咸豐帝的遺詔中沒有明確劃分決策權的歸屬,以致給肅順等人以可乘之機。慈禧對權力的追逐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渴望,她要駕馭她所能駕馭的全部,絕不給對手或者哪怕是忠實的臣下以任何可乘之機。因此,垂簾聽政伊始,慈禧就向朝廷上下大小官員明確她的權力:
“特通諭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責者,於用人行政一切事宜者,皆得據實直陳,封章密奏。務各抒己見,毋以空言塞責。”
按照這一規定,凡是各省和各路軍營的一切關於行政的事物的疏章,都必須先呈報皇太后御覽,然後再發還給軍機大臣悉心詳議。這樣,慈禧就給奕訢戴上了一個緊箍咒:議政王奕訢處理軍國大事的前提是,必須獲得兩宮太后,其實也就是慈禧的允准;而皇太后也就如同歷代的皇帝一樣,擁有著專制主義制度下皇帝所掌握的一切權力。
這就是慈禧,獨霸、陰鷙、決斷、睿智、機敏,在權力的把握上不給競爭對手或者是合作者絲毫可以攫取的機會。
慈禧非常清楚,僅僅憑藉著為咸豐帝閱讀奏疏和代批一般性的奏摺的基礎,難以勝任即將到來的聽政生涯。只有二十七歲的她,在品嚐勝利成果的同時,清晰地意識到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的國家,還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學識。
三
咸豐十一年十月十一日(1861年11月13日),也就是兩宮太后與小皇帝回京後的第十二天,給事中孫楫向兩宮太后奉上了明朝張居正等人所編輯的《帝鑑圖說》一書,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小皇帝載淳的啟蒙教材。《帝鑑圖說》,全稱《歷代帝鑑圖說》,取唐太宗以古為鑑之意,故名“帝鑑”。它是由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輔佐只有十歲的小皇帝神宗朱翊鈞的時候為他編的課本,由一個個的小故事構成,每個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圖。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聖哲芳規”講述了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之舉,下篇“狂愚覆轍”剖析了歷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禍,詳盡記載了張居正對帝王之道的理解與評價,是明清以來歷代帝王的必讀書。慈禧拿回去以後,認真閱讀,愛不釋手,她認為:此書“於指陳規戒,繪圖輯說,切實顯豁,不無裨益”。
我們知道,慈禧雖然可讀寫漢字,但水平並不很高,因此,圖文並茂的兒童讀本,對她來說實在是最合適不過了。於是,她將圖書留下,作為自己每天的閱讀功課。
明萬曆刻本《帝鑑圖說》我們已經領略了慈禧運籌帷幄的能力,但我們還是很難想象一個僅僅粗通漢語文,替皇帝念念奏摺、代寫硃批,從未涉足政治操作的滿族婦女,竟然有如此驚人的練達與圓融。更令人費解的是,在這場波譎雲詭、瞬息萬變的宮廷政變中,她面對的政敵是如此的強大,可我們完全看不到在其身後出現過任何一位斫輪老手為她籌劃與安排,因為以她當時在熱河的處境與身份,能夠與她接近的人除了慈安與小皇帝以外,只有她的妹妹——醇親王的福晉,透過這位福晉,可以得到醇親王的意見。然而依據史料,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親王年輕衝動,無清廷關於彙纂歷代垂簾事蹟的上諭
(咸豐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論是經驗還是眼界都不足以成為慈禧的得力干將和智囊。這一切應該都是慈禧一人所為,她憑藉著自己天賦的機敏、決斷、睿智,出人意料地贏得了形勢的大逆轉,也許從上面慈禧勤於求知的事例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合於情理的解釋。
慈禧很喜歡這樣形式的書籍作為自己的日常讀物,而不是充斥自己書櫃的擺設。十月十四日(1861年11月16日),江南道監察御史徐啟文所上的一份奏摺更使她十分喜歡,徐啟文建議: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六講 垂簾聽政(5)
“將列聖實錄、寶訓擇其簡明切要者,恭纂一編;將漢唐以來,母后臨朝的各事實,擇其可法可戒者,不假修飾,據史直書,匯為一冊,恭錄進呈。”
這正中慈禧下懷。她當即諭令南書房、上書房、翰林院馬上編輯,據史直書,簡明註釋,以備禦覽。
經過相關大臣五個多月的努力,這本書終於編輯完成,慈禧大加讚賞,特賜名為《治平寶鑑》,並經常由大臣們隔簾為其講解,從中學得了更多的統治之術。
清內府抄本《治平寶鑑》翁同龢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