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2 / 4)

小說:說慈禧 作者:吻火

一時期裡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身心疲憊在所難免。慈安在發病的前一天,根據《述庵秘錄》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無感覺上的大礙,但從這一面色判斷,慈安此時“肝陽上亢”,可能已經血壓很高,直接誘發腦中風、甚至腦出血。

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對於掌握現代醫學技術的專家們來說都是一籌莫展的病症,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況一百多年前的醫學。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結論:慈安死於腦血管疾病,而並非野史中所描繪的為慈禧所害。

對於慈安的死,慈禧該如何應對呢?

慈安居住的鐘粹宮慈安由生病到死亡不到二十四小時,對於和她接觸最多、過往最密的慈禧而言,既要安排慈安的後事,還要想辦法開脫嫌疑,慈禧的應對,在《翁同龢日記》中有比較詳盡的記載。

1�即刻召集相關大臣入宮,安排後事。慈安死於十日晚八時,半夜(子時)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宮的通知。“子初,忽聞呼門,蘇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聞雲東聖上賓,急起檢點衣服,查閱舊案,倉促中悲與驚並”。

進宮後,發現各樞臣陸續到來。在慈安的後事時間的安排上,慈禧沒有片刻拖延。

2�令王大臣瞻仰慈安的遺容。天明以後,各位守候在宮中的大臣,接到旨意,進入鍾粹宮(慈安的寢宮)。慈禧命太監去掉蒙在慈安臉上的“面冪”,令大臣們瞻仰。此時,慈禧並沒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著一切。

3�慈禧為慈安準備了一個很大的金匱。翁同龢與各位王公大臣進入慈寧宮以後,看見慈安的金匱置於地中,金匱“甚大,時靈馭已移至宮,安奉於金匱之西”。如此安排,可以證明慈禧是把慈安放在皇太后的位置上處理其後事的,沒有絲毫的怠慢。未正二刻(中午12時左右),大殮,也就是將慈安入棺。這完全符合清朝的禮制。

慈安的中年早逝似乎沒有給朝局的穩定帶來什麼不利的影響,皇帝依然要專心讀書,皇太后垂簾聽政因為有慈禧的存在依然可以持續。似乎這位仁厚與豁達的皇太后只是兩宮垂簾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罷了。

事實並非如此!慈安的死對於朝局的影響非常之大。

慈安死後,對於慈禧而言,為其專權掃清了道路。儘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慾,極少參與政治,不像慈禧那樣有謀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對慈禧的專權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懾。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麼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慈安一死,權力盡歸西宮,慈禧可以惟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光緒帝還未成人,慈禧大權獨攬,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奕訢的勢力也就更加削弱了。

慈安、慈禧太后的定東陵

慈安的死,無疑也使奕訢在最高統治集團中少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同盟。多年來,慈安和奕訢與慈禧之間均有矛盾,奕訢多以“嫡庶之分”為由,透過支援慈安壓制慈禧的囂張氣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訢,無形之中,奕訢和慈安形成一種聯合力量,來共同對付慈禧。誅殺安德海就是如此。慈禧感到勢單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在內務府、軍機處相繼安排自己的人或者是牽制奕訢勢力的人。慈安在時,儘管奕訢屢受打擊,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軍機處的位子,執掌軍機處大權;慈安一死,形勢大變,慈禧不再受約束,同時由於自己的黨羽勢力大增,消長之間,她對奕訢也就不再顧忌了。

第十六講 置換軍機(1)

慈安死後,慈禧聽政已無任何障礙,無冕女皇名副其實。然而,光緒帝卻在一天天長大,且“學識德業”俱佳。戀棧權力的慈禧,豈能甘心讓皇權迴歸?!

按照中國古代宮廷的慣例,皇帝十四歲就應該親裁大政了。清朝也延續了這一慣例,無論是六歲登基的順治帝,還是八歲登基的康熙帝,都在十四歲親掌朝政。然而,到了同治帝,就像清朝本無“母后垂簾”而慈禧仍然能將“垂簾聽政”實施下去一樣,什麼“慣例”、什麼“祖制”,慈禧都能找到打破的藉口。同治帝直到十八歲才得以親政,除了因為同治帝“學識俱劣”和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客觀實情之外,慈禧戀棧皇權、不願撤簾歸政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光緒十年(1884),光緒帝十四歲了,無論是按照歷史的慣例,還是按照清朝的祖制,光緒帝都應該臨朝親政。可有慈禧所創造的同治帝十八歲親政的先例,親政的問題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