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李嘉誠傳 作者:做男人挺好的

裡有一棵在秋天結滿碩果的柿子樹,幾間青瓦參差,石牆為底的北屋,好象仍能隱隱飄出他熟悉的讀書之聲: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里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那是李嘉誠喜歡的《千家詩》。

數十年來李嘉誠生活在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他身處冗繁商務,奔走於世界各地,可以說得上日理萬機,但是,他始終不能淡忘兒時的往事。尤其潮州城內北門街,還有面線巷那座栽有桂樹的幽靜小院,以及祖父和前輩們留傳下來的老屋。小院不僅是李氏祖宗傳下的家產,同時也保留著讓李嘉誠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他永遠不會忘記先祖們當年的創業經歷。儘管歷史已如過往的雲煙,在潮州面線巷這座小院看來不留任何舊痕,不過,李嘉誠心靈深處的記憶是永生難以磨滅的。

大約是明朝末年,河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一個名叫李明山的讀書人,受不了生活的饑饉,決定舉家遷出生活多年的古城許昌。當時的河南災民一般都結夥前往遼河故道的關東,因為遼黑吉三省的廣大沃土可以養人。然而李明山卻另有主見,他認為如果隨河南人統統下了關東,那麼即便再廣袤的白山黑水也怕人滿為患。於是他與家人計議,決定另闢一條生活的溪徑:前往福建省的莆田。所以,這就是中州李氏家族向南遷徙的第一個的落腳點。

不過,李明山一家在莆田並沒有獲得安身立命的條件。莆田雖有一些河南老鄉,這也是李明山一家人當初決定舍東北而改投福建的主要原因,然而莆田並非讀書人李明山的再生之地,他原想在此以教私塾為餬口之業,但這種希望很快幻滅。原因是他的河南鄉音使他在莆田當地尋找不到生源。他的滿腹才學,也因此而不受當地人的青睞,所以他的生活仍然過得相當清苦。好在李明山畢竟是有文化的人,久而久之,這裡的鄉民們也接受了這位河南秀才,當地一些貧困家庭的子弟也開始和這位“布衣老師”相依為命,李明山於是就在莆田開辦了一個“大私塾”。也就是十幾戶貧民子弟僱請他在農閒時間講課,李明山儘管收入甚微,但因有貧民子弟的擁戴,倒也心情舒暢。李明山認為,他在這裡至少比為那些老財主的子弟單獨上課好些。

不料,就在李明山準備在莆田作長久定居之計時,忽然一場人禍降臨於身。當時正是明末清初,一天,福州大清官兵突然湧進了小小的莆田古城,他們殺戮的主要目標雖是尚未剪掉腦後長辮子的前明舊兵。但城門失火,難免殃及池魚。莆田城裡激戰不休,雙方官兵死傷無數。百姓民舍,竟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憐李明山一家好不容易在莆田城郊建起的一座草房,也在這場災禍中被無情的大火焚燒貽盡了。於是,本來已隨遇而安的李明山,不得不再萌生遷徙之念。這樣,李明山攜妻帶子,又不遠千里地向浙江跋涉而來。

李明山這時已經五旬開外,再也不是當年從河南許昌向福建逃災時的他了。所以從莆田來浙江的一路上,他和家人幾乎奔波了半年有餘,終於在大清元年的入冬時分,來到了東晉時期就小有名氣的古城潮州。這次他選中的落腳點是在距潮州不遠的海陽縣城。

海陽同樣物阜民豐。在李明山眼中無論潮州還是海陽,都是他有生以來從沒見過的人間天堂。如果說在許昌生活讓李明山得到了中原文化的薰陶,在莆田暫居讓這位民間才子獲得了來自社會中下層民間的生活經驗,那麼在物華天寶的潮州海陽,則讓學富五車的李明山飽嘗了南粵文化的靈秀。

李明山之所以直投海陽,其原因也象他當年從許昌遷往莆田一樣,都因為此地有一批同從許昌故里南遷的鄉親們。早在海陽安家立命的許昌親友們,對既有才華又有人情的李明山的到來,當然是熱烈歡迎的。他們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這位老秀才來教,而李明山也渴望再像從前那樣重執教鞭。不幸的是,經過從中原到閩南,再從閩南輾轉來粵東的長途跋涉,等他到達了海陽,已經變得骨瘦腰軟,纏綿病榻了。

不過,李明山喜歡潮洲的山山水水,尤其是那條蜿蜓流過古城的韓江,碧藍透明的江波幾乎可以照見他不再挺拔的身影。再看城外的筆架山和金山、葫蘆山,三峰相連,巔連雄踞,城外群巒蒼翠,樹木蓊鬱,把個在東晉九年建起的古城環繞得如同盆地中的城郭。這在李明山眼裡真正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李明山不能再以塾師為業,每日以藥代食,自知來日無多了。所幸他看見李家的子嗣們都已長大成人,而且三個兒子都像他當年一樣,雖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