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圖說北京三千年 作者:兩塊

洋片等表演,無奇不有。有以精湛的武術為特長的,如少林、五虎、開路等;有以技巧高超取勝的,如高蹺、中幡、太獅、少獅、槓子等;有以舞蹈俏麗而引人入勝的,如小車、旱船、秧歌、花鈸、跨鼓等。民間藝人登場獻藝,老百姓花一點小錢,甚至不花錢就可以欣賞他們的節目,讓老百姓過足眼癮。北京的廟會,在夜間還常常設燈市,讓白天沒有逛夠的人們在晚上接著逛,明朝宰相張居正寫詩《元夕行》描述燈市的盛況:“禁城迢迢通長衢,九門萬戶燈光裡,花怯春寒帶火開,馬衝霧連風雲起,弦管紛紛夾道旁,遊人何處不相將,花邊露洗雕鞍溼,陌上風回珠翠香。”

廟會還是宗教活動的場所。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其後,中國土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為了爭取信徒,招徠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增加了娛樂內容,如佛像出巡、雜技表演等等,引得老百姓爭相觀看,這就形成了最初的廟會。

北京最早的定期廟會是都城隍廟的廟會,城隍廟在明代是一個著名的寺院,據明代的《燕都遊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可見當時都城隍廟的廟會是十分盛大的。清代時每年五月十一還在這裡舉行祭祀城隍的活動。

清康熙六十一年護國寺重修開廟設市,很快就取代了城隍廟,成為京城最大的廟會之一。隆福寺是北京名剎之一,香火興旺,其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廠甸廟會也是北京歷史上大規模廟會之一,位於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興起於清乾隆年間,廟會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民國初期是北京唯一的官設新節廟會,是老北京在過年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北京的廟會經過千餘年的延續,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那碩大的風車、三尺長的糖葫蘆、精巧的麵人,伴隨著一聲高似一聲的吆喝聲,把廟會渲染得獨具老北京的文化特色。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老北京的戲園子

戲園子,又稱戲臺、戲樓,是專供戲劇等表演藝術使用的古代建築。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出現戲樓當在距今有近2000年的東漢。在元大都時期,戲園被稱為“瓦舍勾欄”,此時的元雜劇演出就非常興盛。戲樓一般分兩層,第一層是戲臺,前臉用青石砌就,十分規整;第二層是樓。戲樓是“一殿一皋”式,一殿一皋即兩條屋脊,這種建築從外觀看,風格獨特,非常壯觀。戲樓又分前後臺,前臺就是戲臺,後臺是間很大的屋子,是演員化妝、休息、存放道具的地方。

老北京的戲樓大致可分為宮廷戲樓和民間戲樓。宮廷戲樓又可分為宮廷苑囿戲樓和王府私宅戲臺。北京的宮廷戲樓和王府戲臺主要建造於乾隆年間以及慈禧、光緒時期。北京現存戲樓的主要代表有:故宮的暢音閣和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暢音閣座落在故宮寧壽宮院內,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完工。主要用於舉行盛大儀典和大戲。德和園大戲樓的戲臺形制與暢音閣基本相同,最盛時期為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每次來到頤和園,必於次日開鑼唱戲。清初北京的王公貴族們,不能隨意到皇宮或頤和園看戲,但此時的戲曲娛樂已經形成一種社會時尚,因此,一些貴族和商賈們開始自己營造戲廳、戲臺,僱請戲班。其中的恭王府戲樓儲存至今。

北京曾經興盛過的民間戲樓可分為會館戲樓、酒樓戲園、鄉鎮廟宇戲樓等。現存經營最好的會館戲樓是位於宣武區的湖廣會館,此處曾為明萬曆朝大學士張居正的相府,光緒年間又曾轉為兩廣總督葉名琛的私宅,是世界十大木結構劇場之一。樓內三面設有包間,可容納數百人一齊觀看演出。除了湖廣會館,北京還有兩處清朝前期建造的著名會館戲樓。一處是北京現存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陽平會館戲樓,它位於北京前門外小江衚衕。另一處為位於前門外西河沿的正乙祠戲樓,這座戲樓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成,由浙東地區的在京商人集資興建,為的就是有一個“###之所,飲食燕樂之地”。

酒樓戲園在清代乾嘉時期隨著“四大徽班”進京逐漸走向極盛。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歲”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崑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