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在天壇架炮轟擊正陽門,箭樓被毀;後印度兵駐紮正陽門城樓,一次夜間取火,引發火災,正陽門城樓被焚。在此次入侵中,八國聯軍還用大炮轟塌了崇文門箭樓與朝陽門箭樓,擅自拆除了廣安門和東便門外城牆以及崇文門的甕城。
民國時期,城牆已多有毀壞和改變。1917年先後拆除了天安門南段皇城城牆和西皇城根靈清宮一帶皇城城牆。1923年後,又陸續拆除了除中南海南岸經天安門至太廟以外的其餘東、西、北三面皇城城牆。當時的北京城內有“賣黃土”一行,他們的貨源即是古城牆的內芯,這也是古城殘破的一個原因。但從總體上說,北京的城牆基本上還是完整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成為首都,開始現代化城市建設。參加北京建設的土木專家梁思成等人主張儲存古建築城牆和城樓,但是,他的意見並沒有被採納,北京城牆開始大規模地被拆除。至今只有正陽門城樓及箭樓、內城東南角樓、德勝門箭樓儲存下來。1968年之前,北京城的各段城牆基本尚存,後來隨著環城地鐵的修建,城牆基本上都拆除了,只剩下東南角樓西側等幾段殘垣。
如果說建築是一個城市的筋骨與容顏,經濟是一個城市的血脈,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那麼藝術就是一個城市同樣不可或缺的神經細胞。藝術的產生,是城市從單純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藝術的多元化,更是城市繁榮昌盛的代表性展示。
從宮廷到民間,在這片古都沃土上產生的藝術讓人歎為觀止。上個世紀50年代,雕漆、景泰藍、牙雕、玉雕被稱為“四大名旦”,是京城工藝美術的代表。老北京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名家薈萃、文化內涵深厚、技藝精湛;藝術的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充分展示了北京的傳統吉祥文化。
老北京民間藝術形式眾多,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同年代的作品記載著不同時代北京人的勞動、生活、娛樂。絹人、麵塑、雜耍、鼓書,充分展示著不同時代北京人的聰明才智。
故宮:體味皇家森嚴風範
故宮也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院內陳列我國各個朝代的藝術珍品,是我國最豐富的文化和藝術的寶庫。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克里姆林宮),併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 殿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在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雄偉、堂皇、莊嚴、和諧,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展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 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頤和園:皇家御用避暑勝地
頤和園,位於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位列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並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此園始建於1750年的“康乾盛世”,面積為290公頃(4400畝),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古建築3000餘間,面積70000多平方米,古樹名木1600餘株,其中的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等都已成為了人所周知的代表性建築。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燬,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為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便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頤和園,主要是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它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非常巧妙且獨具特色。但是,在1900年的時候,頤和園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嚴重破壞,1902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