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人。這些宮女大多數可能一輩子也沒見過和自己近在咫尺的皇帝,他們只是默默地做著自己的雜役,直至老死宮中。
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訓,嚴格控制後族的勢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為小家碧玉,來自民間。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後族爵位雖高,卻基本沒有實權。朱元璋還在宮內掛了一塊紅牌,上面鐫刻著警戒妃嬪不能亂政的話。而明代歷代的皇帝也一向對此嚴加防範。
那麼,明朝是怎樣確定這些妃嬪的“最高領導人”——皇后呢?
明代選後妃的制度十分規範,逐級加以篩選淘汰。第一步是“海選”。每當皇帝到了大婚年齡時,皇宮都會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年齡在十三到十六歲之間的少女,從中選出5000名由皇家支付路費,由父母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京城進行第二輪選拔。第二輪選拔時,宦官們選擇一個較大場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後,把那些過於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這一輪大概會淘汰五分之一。在初選的第二天進行第三輪選拔,宦官們採用第一天的列隊方式,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髮、面板以及音色、儀態,只要有一項不合規定,便被淘汰。這一輪又會淘汰剩餘人數的一半。剩餘的大約2000人會進行第四輪的精選。這一輪,太監們不僅會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還會考察少女的步姿與風韻。這一步又會淘汰1000名少女。最終留下的1000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選拔。而太監們的使命也至此畫上了句號。
過了這四關的女子大概只有1000名,都成為了宮女,但是能否成為后妃,還要進一步的觀察。入宮後,宮中宮娥們將那些宮女分別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察其貞潔”,身上不能有一絲疤痕,肌膚必須細膩光澤,這樣,從這1000人中再選出300人為宮女頭目。第五關是由皇帝派遣的宦官詳細觀察這300名留宮的美女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性格是否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據此,再篩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自動晉級為嬪妃。倒數第二輪是“選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從50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最後由皇帝欽定一名皇后。一般“選三”後陪選的兩名美女,都會被封為貴妃,但也有被賜予金銀幣退回家的。如明光宗當太子時選太子妃,劉氏與郭氏姐妹進入最後一輪角逐,郭氏老大被選為太子妃,其妹與劉大姑落選,賜給金幣後返回家中。據載,這位劉氏自感身價百倍,回故里後不願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輩子老處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明皇宮中的殉葬制度
明朝被選定的后妃們,大多數不僅要忍受寂寞的苦楚,還要面對更為殘酷的現實——殉葬!每當皇帝駕崩,皇宮裡就哭聲一片,她們並不是在哀悼死去的皇帝,而是恐懼自己即將為已死的皇帝殉葬。皇帝一死,太監們便把那些沒有生育子女的后妃趕到一間小偏殿。地上放著一排小凳子,上面的橫樑上懸著一條一條的白綾,這些是為后妃們上吊準備的。
據《明朝小史》卷3記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為他伺寢的40餘名妃嬪全部陪葬於孝陵。其後,成祖的長陵也有從殉妃嬪30餘人,仁宗的獻陵有7名妃嬪陪葬,宣宗的景陵則由10名宮人“殉節從葬”。妃嬪殉葬時,其狀甚慘。明成祖死後,宮人殉葬者30餘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殺。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宮妃中,有一人名郭愛,進宮不到一月,可能連皇帝的面還沒見過,卻要為剛剛死去的皇帝殉葬,自知死期後,滿懷愁苦的她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首絕命詩:“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后妃們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這在中國正史是很少記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卻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自殺”的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餘名被挑選出來殉葬的宮女嬪妃先在殿外用餐,後被帶到殿內,這個時候,宮女“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自縊的繩子,“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