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宮女韓氏;一為崔氏,封號“美人”。臨近自縊時刻,韓氏突然跪倒在地,向與她們“辭決”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國贍養老母,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向她的乳母道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這些殉葬的妃嬪死後,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鎮並沒有什麼建樹,反而一生都受制於人。他9歲登基,38歲去世,他經歷了“土木之變”,被擄去做俘虜,後艱難歸國復位。但是他在臨終前,卻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這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英宗幼年登極,曾與為他父親明宣宗殉葬的宮人訣別,這給他幼小的心靈以深深的刺激。另一方面,這跟周憲王朱有燉有一定的關係。周憲王朱有燉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於正統四年,死時沒有孩子。他死之前,上奏摺表示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未等聖旨傳到,王妃鞏氏和施氏等6夫人已經同日自己殉身。英宗無奈,只能表彰她們的“貞烈”、“貞順”。
最重要的原因,明英宗是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後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妻子錢皇后與明英宗患難與共,久經磨難,這些都是飽經磨難的明英宗無法忘記的。儘管如此,可是因為皇后沒有生兒子,在錯綜複雜的內宮鬥爭中處於下風。當時,周貴妃之子立為皇太子。周貴妃非常嫉妒皇帝對錢皇后的寵愛。明英宗沒死的時候,就有太監建議廢除皇后,這雖然被他否定,但他知道其背後的玄機。明英宗臨終時,意識到再也無法保護皇后,可又不忍心讓皇后被逼殉葬,於是就“口占遺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嬪御殉葬,凡四事,付閣臣潤色”。這樣,明英宗就事先規定好了錢皇后的名分。有大臣得知明英宗廢止宮妃殉葬制度的訊息,竟然感動到流淚。明英宗死後,周貴妃果然對錢皇后發起進攻,幸虧一些大臣根據遺詔和情理進行力爭,才使得周貴妃的意圖沒有得逞。除錢皇后之外,其他曾經與英宗共患難的妃嬪,應該也是英宗考慮的因素。
明英宗的繼任皇帝憲宗在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達對先帝決定的尊重。兩代皇帝的堅持執行,終於給明初以來的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明定陵發掘之謎
明十三陵建造於15到17世紀,為明代定都北京後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城北,建立者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親自主持選陵址,並起名天壽山,從此,這裡就成為明朝的皇家陵園。陵區內除了埋葬著13位帝王,還埋葬著23位皇后和眾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叢葬的宮女等。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的倡議下,考古學家開始對十三陵正式發掘。在挖掘計劃中,埋葬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十三陵中,長陵規模最大,儲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最終,考古隊決定,先另找一個陵墓進行試掘。經多方調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兩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萬曆十八年竣工,費時6年,耗白銀800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兩年的賦稅總收入。佔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原地上建築有寶城、明樓、稜恩殿、稜恩門、左右廊廡、宰牲亭、神廚、神庫、碑亭,後僅存寶城、明樓。
我國的帝王陵墓發展到明清時期,陵墓封土都採取寶城、寶頂的形式,兩朝30多個皇帝和上百個后妃的墳頭都為寶城、寶頂。其建築方法是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宛如一座小城。城牆稱為“寶城”,高出的圓頂稱為“寶頂”。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