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觀念,起源於中國人早有的對稱概念,以及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這也為都城的整齊劃一提供了條件。不僅元明清的北京城,即便是隋唐的長安城、北宋的開封城,中軸線都伸延得很長,把全城一分為二,使其呈左右對稱的佈局。如果有機會能夠俯瞰全北京城,我們就會很容易看到,在地面上有一條長7公里的南北中軸線。這條中軸線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用來設計整個北京城的城市格局的,最明顯的是,紫禁城內象徵皇權的前後六大殿也都在這條中軸線上。皇城、宮城則在城內中軸線上稍偏南的部位。中軸線穿過皇城、宮城的正門、主殿以後,順著皇城牆向北,鐘鼓樓成為了終點。
再次是宮殿為主體結構。皇宮佔據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佔據高地,而且有宮城相護衛,使皇宮成為全城的主體。宮城不僅與居民區分離,而且宮城的佈局也以正殿為主體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開,井井有序。具體地說,宮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宮,位於內城中部偏南地區,為南北向的長方形。宮城之外便是皇城,皇城之內東部為宮城,西部為西苑(元為西御苑),中部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開南海)。
最後是宮殿建築高臺化。中國都城的宮殿一般都修建在了高臺之上,除了有防潮目的的考慮外,更主要的是為了佔據制高點,維護皇宮的安全和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僅元明清的宮殿人為地建造在了高臺之上,漢、唐長安城的宮殿也建在了龍首原上,這便是宮殿建築高臺化的鮮明體現。
總而言之,由於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所以其建築特點還是保持了元代城池的典型特點。當然,也不僅僅止於此,明代還重建了宮城和皇城,後又修築了外城,但僅僅築成南側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輪廓已經構成,即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從總體佈局上來看,整個北京城呈現棋盤結構的奇觀,其建構之精巧可謂鬼斧神工。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缺憾之惑:北京古城牆缺個角
北京,從作為遼的陪都算起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而北京的古城牆在風雨中也度過了幾百年的時光,這些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以至民國的古城牆,經歷了長達7個世紀之久的歲月滄桑,像一株參天古樹終於倒在了新時期的光澤裡,只留下了一些斷壁殘垣。從歷史文獻來看,作為遼時的南京、金時的中都,以及元代的大都,其城垣建築在當時都是甚為規整的,尤其是元大都城,就是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的原則建造的,其整體結構是略呈長方形的城垣,南北端正,左右平直,此所謂“城方如印”。只是到了明代,在改建城垣時使規規整整的大都城改變了模樣,略呈方形的內城西北殘缺了一角。在今天,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你就會明顯感到南斜30多度,直到西直門立交橋和西二環交接,這個30多度的斜角就是缺掉的那一部分,西直門路段就像被砍去了一角的方形桌子 。
為什麼古城牆沒有西北角?這是長久遺留下來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個重大謎團。專家、學者紛紛從浩如煙海的史書中去探索謎團的答案,但是其結果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個謎雖有不同的闡釋,但正是這些不同的闡釋反而又為這個謎團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與色彩。
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曾作出這樣的解釋,當初城牆是按矩形設計的,工程設計師們千方百計地想把矩形圖案的對角線交在故宮的金鑾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但由於一些技術原因,最終還是偏離了金鑾殿。為了避免殺身之禍,他們只好去掉一角,這就是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所缺失的西北角。當然,也有些人並不認同侯先生的解釋,而是提到了一個民間流傳已久的傳說。據說明朝建築北城牆時,西北角一開始修建為直角,但不知何故,屢建屢塌,前後百年間,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後來出於無奈,最後只好建為斜角。
除此之外,社會學家對這一謎團從傳統觀念上作出了全新的解釋,他們認為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西北方向是個缺口。如西漢劉安寫有《地形訓》,認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撐著天體,其中支撐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訓》講八方吹來八風,西北方向吹來的風稱不周風,東漢班固解釋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這種解釋,西北兩個方向不應該互相連線,而應缺口。
中軸傾斜:京城中軸線之謎
對於北京中軸線,大多數人只知道它貫穿北京全城,長約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