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遠非如此。有些專家驚奇地發現,北京中軸線出了北京城會繼續往北延伸,它的延長線甚至直指距離北京270多千米的古開平,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蘇默,而兆奈曼蘇默則是元上都遺址的所在地。當年,忽必烈就是從此地遷都到大都,即現在的北京的,但仍將上都保留作為夏都。所以,有些專家認為,北京中軸線北延至此並非巧合,因此兆奈曼蘇默才是北京南北中軸線的北端點。
而且,一直被認為是正南正北貫穿北京城的中軸線出現了與子午線不重合的現象,看上去似乎有點“歪”。 作為元、明、清三朝皇權至上和大一統思想的標誌,中軸線是突出“正”和“中”的中心部位,同時也是向心對稱各級建築的軸線。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條有著730年曆史的中軸線並非想象中的正南正北,而是向逆時針方向傾斜。
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當時中軸線的南端是麗正門(今天安門)。明朝將城南移,北京內城東城牆和西城牆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礎上包砌城磚築成,但中軸線方向未動。東直門至建國門一線是東城牆,西直門至復興門一線是西城牆。清沿用明城,中軸線也未改動,至今已有730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經準確測量顯示,以永定門為端點的北京中軸線從逆時針方向與子午線有一個2度多的夾角。雖然只偏離了2度多的夾角,但在永定門北6千米多的地安門已向西偏離子午線200多米,而在永定門北約8千米的鼓樓則向西偏離子午線近300米。由於偏差角度比較小,普通市民根本感覺不到。
為什麼延長歪斜的中軸線,其起點恰好就是曾經的元上都的遺址,這中間又有什麼含義呢?科學家們仍在繼續尋找著答案。
皇家寺院: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
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的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著山形和美的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環護著中間的寶珠峰,而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以它堅實的身軀擋住了從北方襲來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處形成了溫暖、溼潤的小氣候,因而這裡的植被繁茂,古樹名花眾多,自然環境極為優美,是一塊十足的寶地。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也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史書上說“先有潭柘,後有幽州”,民間則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更為通俗明瞭的說法。追溯潭柘寺的歷史,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代即已建成,當時被稱為嘉福寺,在唐代的武則天時期非常興盛,時稱龍泉寺,金代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在明代又先後恢復了龍泉寺和嘉福寺的舊稱,清康熙年間又改稱岫雲寺。關於潭柘寺的由來,《岫雲寺蓮花池記略》上說:“寺址本在青龍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關於此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的緣故。柘樹,作為桑科植物的一種,是非常罕見的珍貴樹種,也是很好的中藥材,可以說全身是寶。不過,在潭柘寺裡與皇家更有淵源的樹,則是被稱為“帝王樹”的一棵千年銀杏樹。這棵銀杏有40多米高,樹幹周長9米,得七八個人手拉手才能環抱,遮蔭面積達到600平方米,真正稱的上是參天巨樹。等到秋天來臨,滿樹的葉子就會變成金黃色,看上去非常美麗,讓人難以忘記,成為潭柘寺的一大奇觀。相傳這棵樹植於唐貞觀年間,距今大約有1400年的歷史。在清朝的時候,乾隆皇帝曾經封這棵樹為“帝王樹”,這是因為清朝的皇帝在登基即位的時候,樹的根部就會長出新的小樹來;如果皇帝駕崩的話,這棵樹就會自然的折枝,的確是妙不可言。
那麼“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句俗語又是怎麼來的呢?這裡有一個民間傳說。傳說很久以前,在北京、天津地區有一條惡龍,常使這裡發生旱澇災害,弄得民不聊生。當明朝準備遷都北京的時候,開國宰相劉伯溫奉旨修建北京城,便下定決心除掉惡龍。由於劉伯溫精通奇門遁甲、天地五行之術,所以他很快就活捉了惡龍,並鎮壓在了北新橋下,還用一支箭做房屋的大梁修建了潭柘寺,箭頭直指惡龍的咽喉。從那以後,人們才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據說,後來在北京城裡修建皇宮時,都必須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這就是“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由來。
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大家都知道,我們今天的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發展起來的。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聽從了大將巴圖魯和謀士漢人劉秉忠的建議,以“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