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利益!由於他屬於來自社會上的應聘人員,難以列入雜誌社的正式編制,無法獲得法定的“俸祿”,只能夠是打著雜誌社的招牌,透過拉贊助、拉廣告搞創收,從而分取一點殘羹剩汁!交不上“投名狀”,他就連一點殘羹剩汁都得不到,在雜誌社的“山寨”裡是不養吃白食的閒人的!
而由著名詩人創辦的《新橋》雜誌社本來就是個房無一間,地無一壠的“皮包”式新聞單位,不僅沒有得以容身的職工宿舍,就連辦公處所都是花錢租來的!因此上,加盟《新橋》雜誌社的人連住宿都要自己去想辦法!處於這種生活和工作環境之中,對於他這樣一個沒有固定的收入而只有固定的支出的人來講,生活的窘迫和清苦是可以想見的!所以他在其後不得不選擇去了有一點微薄的基本工資收入的《中國稻菽報》謀生。
在北京漂游謀生期間,他結識了時任《中國稻菽報》湖北記者站的站長杜民生。杜民生是個介於文化界和商界的兩棲人物。當杜民生得知他有多年的從商經歷之後,便積極誘引鼓動他南下武漢發展。
一次,在《中國稻菽報》全國記者站站長彙報會議結束不久,杜民生在武漢給柳雲濤打來了邀請電話:“我說柳總啊,別在北京幹那個文丐似的總編助理了,還是到我們武漢來發展一起搞點實業吧,我這裡可都已經安排好了!”
一開始,柳雲濤對杜民生的特意邀請根本就沒有在意,便打趣地應道:“我千里迢迢地跑到你們那裡去,來來回回光差旅費就得花個三千兩千的,搞不成的話不就把這些錢白打了水漂了嗎,我們掙點錢容易嗎!你若是真心邀請我去,給我把差旅費寄過來我才可以考慮!”
透過電話之後,柳雲濤早把這件事情給拋到腦勺子後面去了,權當玩笑罷了。沒有想到杜民生竟當了真,三天不到杜民生就把兩千塊人民幣打到了他的信用卡上。人生無巧不成書,柳雲濤就是由於這種偶然的機緣來到了武漢。
令柳雲濤驚奇的是,一貧如洗的杜民生竟然憑著一張巧嘴說服了江城的青年優秀企業家羅凱明出資一百萬元,註冊成立了惠達魚粉飼料有限公司,並被朋友們推舉擔任了公司的總經理。因此,在柳雲濤的眼裡,杜民生三寸不爛之舌的蠱惑力不亞於“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的漢初著名說客酈食其。令他欽佩不已!
就這樣,柳雲濤的人生座標又由北京移位到了江城武漢。 。。
第 一 回(2) 扶桑遊子踏浪傳奇訊 江城遠客御風弄商潮
第一回(2)驚夢飛鴻
柳雲濤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活中,約有一半時間與方塊字為伍,而另半時間則是與“孔方兄”結緣,所以他經常自嘲地戲稱自己是文人中的商人,商人中的文人!
柳雲濤在出任梁州市外貿公司經理期間,曾長期從事秘魯進口魚粉的營銷業務。他對國內各地特別是北方的銷售市場非常熟悉,而對於秘魯魚粉的直接進口渠道卻始終不甚了了。因為在過去,魚粉的直接進口渠道長期被一些港商和國營大外貿公司所把持,地方上實力單薄的小公司很難入圍,所以,他這進口魚粉生意做來做去還是半瓶子醋。
在北京和秘魯駐華使館商務參贊安德魯斯&;#8226;愛&;#8226;林先生的奇遇,使他有幸開啟了直接進入秘魯魚粉供應市場的方便之門。所以,在朋友們的慫恿下他才敢於不遠千里來到武漢,參與興建了惠達魚粉飼料有限公司這家小型民營貿易公司。
朋友們請他入圍掌控操盤,目的就是想借助他在市場供應和市場營銷兩方面的人脈優勢,依託當地大外貿公司的進口渠道,並整合朋友圈子中的各種經濟力量,力圖把生意做大,把企業做強。處於當今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之中,無論是何方神聖,誰不想多掙點錢呢?
魚粉能夠自燃的物理效能和海運必須橫穿赤道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它最好是整船裝運,以避免危及其它配載貨物的安全;而魚粉動輒每噸索價高達數百美元,因而沒有巨無霸的經濟實力做後盾是很難獨立運作成功的。
在吃了兩次大公司的殘羹剩汁之後,朋友們都覺不過癮,便計劃著整合力量籌措資金進行獨立運作。因為新註冊成立的惠達魚粉飼料有限公司雖然註冊資本不過區區百萬元,而其實力背景卻是極其深厚的,在九位列名的股東中有三位股東都是大公司的老闆;沒有這樣的金剛鑽,朋友們當初是不敢來攬這個瓷器活的。
經過朋友們的穿針引線,當地一家商業銀行願意參與合作,條件是必須先把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出來,經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