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圖)(1)
1
印度佛教密宗稱歡喜佛為“俄那缽底”(ganapati)。“俄那缽底”意為“歡喜”,故稱歡喜佛。
歡喜佛主要有兩類:一是單體的,一是雙體的(又稱雙尊像)。我們常見到的“歡喜金剛”、“勝樂金剛”和“時輪金剛”多為雙體。如“歡喜金剛”又稱“喜金剛”、“飲血金剛”,藏名“傑巴多吉”(dgyes pa rdo rie)。雙尊置蓮座上。明王(男性)八面十六臂,主臂擁抱明妃(女性),十六隻手皆執頭器(人頭骨碗),內盛物,右手執物為白象、赤驢、紅牛、灰駝、紅人、青獅、赤貓,左手執物為黃地天、白水神、紅火神、青風神、白日天、紅日天、青獄帝、黃施財。胯下掛骷髏,足踏二仰臥裸者。明妃名為“金剛無我佛母”,一面二臂,右手執曲刀,左手執頭器,相抱於明王,頭戴五骷髏冠,以五十骷首為項圈。無論單體或雙體的歡喜佛都是裸體,其意是象徵脫離塵垢界。雙體擁抱,男性代表方法,女性代表智慧,表示方法與智慧雙成之意。男女相合為一完人,圓滿俱足。修證所得,即成“快樂”,但這快樂乃是信念的象徵,並非男女之淫樂。
雙喜佛,又稱歡喜天或歡喜金剛,是密宗木尊神。作男女二人裸身相抱之形。佛經中說,此男是大自在天之長子,名大荒神,喜行惡事,危害世界;此女是觀音化身,與大荒神相交,得其歡心,使其不行惡事,所以稱為歡喜天。形象是男女抱合而立,赤裸身體,戴冠,佩骷髏瓔珞。男身威猛剛健,女身柔軟嬌媚。在漢族地區自元代始出現這種壁畫,到了清代更為普遍。
《四部毗那夜迦法》上又有一段神話傳說雲:觀世音菩薩大悲燻心,以慈善根力化為毗那夜迦身,往歡喜王所,於彼時王見此婦女,欲心熾盛,而抱其身,女不肯受之,於是彼女言,我雖似障女,自昔以來,能憂佛教,得袈裟,汝若實欲觸我身者,可隨我教,即如我至盡未來世,能為護法不?可從我護諸行人,莫作障礙不?又依我以後莫作毒心不耶?汝受如是教者,為我親友。時毗那夜言,我依緣今值汝等,從今以後,隨汝等語,守護法。於是毗那夜迦女含笑而相抱時,彼作歡喜言,善哉,善哉,我等今者依汝敕語,至於未來護持佛法,不作障礙而已。仍可知,女天是觀自在菩薩也。
又有第三種解釋:歡喜佛是佛教中的“欲天”。佛教稱欲界諸天有五種淫樂。雙體擁抱有如凡間做愛。所謂“隨諸眾生種種性慾,令得歡喜”。這種理論與古印度原始宗教中的性力崇拜有關。性力派認為宇宙萬物皆由創造女神的性力繁衍而來,因而把性行為看做是侍奉女神的方法與對女神的崇敬。
宗喀巴大師在評論佛與相應的性力相結合時指出:菩提心(意為“覺悟的心”)是露滴,以五色之光從頭頂注下,充滿兩種性器官,人必觀想金剛(陽根)與蓮花(子宮),想象五色光充溢其中。
這種雙身的結合,猶如“鳥之雙翅,車之雙輪,缺一不可”,據說男女雙修,可以迅速得道,立地成佛。女性在佛教中被歧視的地位得以修正。
2
星星在舊陋的房間裡用最簡單的畫具作畫。
因為張恕的緣故,肖星星對於有關吉祥天女的壁畫特別注意。她發現了幾幅,在洞窟中雖然並沒有佔據主要位置,但實際上還是很醒目的。
在星星的想象中,吉祥天女想必是個很厲害的女人。首先,她竟能把知名度極高的北方天王管得服服帖帖;其次,她竟能同時成為印度教、婆羅門教、佛教與藏密的主神。
星星於是想象著吉祥天女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她一定具備某種跨國女間諜的素質。她生得並不美麗,也不特別受寵。她是阿修羅在攪乳海的時候誕生的,又喚作乳海之女,自然比不得那乘著珠貝在海面上冉冉升起的維納斯。既是平民出身又懷著一絲執拗的野心,她的少女時代一定是很不平凡的。女人要成功首先要破除陳腐的貞操觀念,星星想。容貌平平的吉祥天女一定是靠耍手腕才贏得北方天王的。要知道,佛教的護法神多達二十位,北方天王排名第三,僅次於威名赫赫的大梵天和帝釋天,可以算作佛教護法軍團中的實權派了。而功德天(吉祥天女)不過排名第十一,排在她前面的辨才天無論哪個方面都比她強得多,極其聰明,能言善辯,加上聲音溫婉動聽,容貌秀麗可人,功德天要打敗她一定要費一番周折。而且,功德天很可能是在嫁給北方天王之後才登上佛教護法神寶座的,少女時代她不過叫做吉祥天女。
。。
三、“俄那缽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