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val)”。在日本,每個地區都有獨一無二的風俗習慣,定期主辦“祭”(“節日”的意思)是從過去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我們很興奮,因為,“祭”是每一個日本人從小都很期待的,如果我們能夠在中國主辦“祭”,就能和中外的朋友們共享日本的文化。
第一次執行委員會會議之後,我們的工作很順利。雖然日本留學生之間的溝通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對大局沒有絲毫的影響。此外,我和國際合作部的老師、學生代表以及日本大使館、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溝通也很充分。他們作為日本展臺的負責人,對文化節的期待越來越高漲,對我們的表現越來越有信心。
10月22日文化節當天,我們從早上五點鐘開始搬運東西、佈置展臺。太陽還沒升起來,天氣特別冷,手都凍得沒感覺了。不過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以及校方組委會也很認真地準備著,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7點半,差不多佈置好了,女生和男生已經把和服穿好了,我沒有穿,因為很害羞。廣場上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把日本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的“祭”表現出來,我們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準備好了。日本人相信一個哲理——“充分的準備高於一切”。當時我對日本展臺充滿著信心,除了“一件事”之外。
天氣越來越暖和。舉行開幕式的同時,我們日本展臺的第一個節目“茶道表演”也開始了。這是從第一屆繼承下來的節目。
穿著和服的男生和女生一對一地表演。這些茶道工具、傳統遊戲工具、裝飾品、幾千本資料都是日本大使館和國際交流基金免費借給我們的。展臺裡面充滿著日本茶道文化的氣息。很榮幸地說,表演大受歡迎,日本展臺前被觀眾擠得水洩不通。我們的精彩表演引起了中外朋友們的熱烈關注。
快到11點的時候,節目進入了“抹茶品嚐會”,也就是一邊表演茶道,一邊請中外朋友們品嚐抹茶,還為大家準備了一些茶點。展臺裡外都擠滿了人,因為太擠了,致使活動沒法進行下去!怎麼辦?我們趁機推廣起了日本的“排隊文化”,現場逐漸恢復了秩序。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與“非典”有關的日子(13)
接下來,我們進行了託球、套圈兒等日本傳統遊戲,當然有精美的日本獎品作為獎勵。這些遊戲都是我們日本人從小就玩的,是“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朋友們看到了日本式的燈籠,就興奮地跑過來,對這種獨特的燈籠和其他的日本風味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展臺裡面人們高高興興地遊戲,加強了彼此的理解。客人們遊戲過後,領著有關日本的豐富資料,帶著燦爛的笑容滿意地離開我們的展臺。每當看到觀眾發自內心的笑容,我就感到放心。我是很不善於表達感情的人,文化節當天也儘量理性地管理我們的展臺。不過,看到中外朋友們對日本展臺的喜愛和認可之後,我還是表現出感激之情。
我一定要談一談“一件事”,這件事也是我們這次準備活動過程中一直擔心著的。大家都知道,雖然上半年的反日輿論已經有所緩和,中日關係也有所回暖,兩國交流的實態是積極的,但氣氛仍然不太好。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有兩千年以上的悠久交往歷史,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新月異。不管是經濟上的合作、留學生的往來、現代文化的傳播還是學術交流,重要夥伴之間的交流程度,都是史無前例的。但由於一些政治原因,重要夥伴之間的交流氣氛往往受到阻礙,並且往往很不容易達到相互理解、相互信賴的高度。
那次文化節突破了“實態好,氣氛不好”的惡性迴圈的魔咒。說實在話,作為日本展臺的負責人,我一直擔心日本留學生和中國觀眾在現場發生摩擦,甚至“肉體衝突”,但最終這些都沒有發生。彼此之間始終保持著和睦的交流態勢。我的焦慮被證明是杞人憂天。沒有人對我們展臺採取任何不友好的言行,反而有許多中國朋友特意過來向我們主張中日友好。一位北大學生的家長對我說:“我覺得你們今天辦得特別棒。我們共同努力!共同實現真正的中日友好。”我們握了手,大概握了30秒吧。那位家長離開之後,受到現場氣氛的感染,我變得感性化了,人都是有感情的嘛。不管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是有感情的。我透過這種近距離的接觸,再一次加深了自己對中日兩國交流最根本的基礎的認識和理解。
我在勺園或校園裡其他場所遇到過像那場足球比賽那種沒有尊嚴、沒有面子的場面,也經歷過國際文化節那樣令人緊張的場面。這些真實的故事讓我不得不反思日本人如何在東亞地區生存下去這個嚴肅話題。然而,勺園這一學習外語、培養國際視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