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想補記一件事情,那是2007年12月28日,福田康夫前首相訪問北大並作演講,我參加了陪同工作。福田首相向在異國他鄉學習、生活的我表示問候,他關切地問我:“在中國怎麼樣?學習習慣嗎?”

因為北大,我見到了*和福田康夫——所在國的最高領導人和祖國的政府一把手,夠高階了吧?我要感謝北大給我的機會。正是這些機會,讓我瞭解了什麼是國際化,什麼是國際交流,什麼是國際人才的互動。但願北大的國際化越走越好,國際化之路越來越寬廣。

從國際化與國際交流的層次、水平、頻度來看,北大毫無疑問是世界一流的。我希望大家不要盲目相信那些什麼權威機構公佈的世界名牌大學排行榜之類的資料(西方說的憑什麼一定就是權威、準確、客觀的?),雖然哈佛、斯坦福、耶魯、劍橋、牛津、東京、早稻田等在排名和名氣上位於北大之前,但以我的感覺和判斷,北大已經完全可以跟這些世界著名大學平起平坐了,在有些方面甚至超過它們了。這裡稍微解釋一下,位於北大旁邊的清華大學是跟北大齊名的中國最高學府,在國內排名上已經超過北大,這我知道。但我畢竟是北大人,對清華大學瞭解並不深入,因此在這裡就不隨便評說它了,清華大學的校友們不要誤會,我不是盲目推崇北大,也不是要在北大、清華之間分出高下來。北大和清華都是可以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甚至代表亞洲的著名高等學府。

北大很厲害吧!好,我的表揚工作做得差不多了。

與“非典”有關的日子(21)

“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2010年4月12日晚,做客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的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如是說。許校長認為,世界一流大學主要有3個標準:一是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如果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稱之為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提法源於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典禮;這也是“985工程”名稱的由來。據報道,“以當年財政收入測算,‘985工程’如果完全兌現,總投入在300億元以上。”

許校長回顧當年的日子說,“我們在進步,國外的大學也在進步。我沒聽過哈佛大學校長講,哈佛就是世界一流大學。”他認為,“985工程”的建設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完成的”。

許校長介紹,現在的北大與耶魯相比,論文數量上的差距不是那麼大了。但中國整個大學的軟環境建設,都沒法和國外一流大學比。中國在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學相差“很遠,很遠”。“一流大學是拿錢堆出來的。”許校長提出核心觀點,大學最關鍵的,是應該培養更多優秀學者,培養更多優秀學生,一所大學何年何月成為世界一流並不重要。“如果大學的土壤變得非常肥沃,總有一天諾貝爾獎會在中國出現”。

作為北大人,接下來,我也想從另一個基準描述一下“北大難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理由。

北大有各種各樣的學生。城市的、農村的,富裕的、貧窮的,有背景的、沒背景的……反正什麼學生都有。北大的老師,跟日本的老師也很不一樣。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說說今天的北大面臨的問題以及陷入的危機。

首先是師生緣崩潰問題。據我觀察,中國高校的老師與學生之間越來越疏遠,既是空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引用中國外交方針裡的一句話,就是彼此之間堅決貫徹互不干涉原則。在課堂上,每一個老師都按照*的規定去“考”學生,包括點名、作業、小測驗、期中論文、期末考試等。因為對於學分和分數抱著極大需求,每個學生也就儘可能應付老師的考驗。問題是,兩者都是“被”動的,被考試、被點名、被學分、被上課、被老師、被學生……課堂之外,老師與學生各忙各的,沒什麼實際的交流。老師忙出差、開會、應酬,學生忙考GRE或TOEFL,忙社團、忙實習,而真正在學術上的交流已經少而又少了。我明白,對一位學者來說,參加國際會議,或在媒體上發表文章或者出書都很重要。我也明白,對一位學生來說,參加社團和實習豐富簡歷,好好準備GRE考試很迫切。但儘管如此,是不是也不應該忽視課堂內外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那個地方,畢竟是個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地方。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最困惑的一點是:學生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