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3 / 4)

小說:政府的"糧" 作者:冷如冰

從2006年起,小崗從全國公開引進了三十多名大學生,透過土地流轉,政策扶持發展蘑菇大棚,已帶動村民發展大棚二百多畝,畝收益過萬元。有資料顯示,2007年,小崗人均收入達到六千元,高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約兩千元。如今,站在改革三十年的新起點上,小崗村應該堅守什麼,又該如何發展和突破?

這則報道引起了人們思考。

為什麼當年小崗村在實行了這個包產到戶之後一年就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最後卻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卻一直徘徊在這個溫飽的水平上,沒有跨入到富裕的行列,什麼原因?

這涉及到了土地制度。

延續至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儘管確保了〃耕者有其田〃,但也造成了土地過於分散和地塊過於狹小,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的最低要求,制約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難以適應中國糧食安全的需要。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介紹,戶籍在農村的居民有9。5億,實際居住在農村的居民(每年居住半年以上的)為7。5億,進城務工並且每年在城鎮中居住半年以上的農民為1。4-1。5億,連同其家屬大約2億人。受長期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的影響,特別是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富餘、一些農民喪失土地、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等都是中國面臨的與土地有關的問題。

中國現有經濟增長模式已達到極限!

改革的焦點之一就是透過政策手段適度〃整合〃條塊分割的被承包到戶的土地。〃三農問題〃的存在相當程度上與土地承包的現狀有關。實現農業的產業化能夠解決部分問題,但如果不透過加快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就很難真正建成現代農業。

▲虹橋▲書吧▲BOOK。▲

第91節:第九章 手中有〃糧〃(8)

有例為證。

〃中國蒜都〃山東金鄉,全縣80萬畝可耕地中的70萬畝種植了大蒜,初期雖然實現了一定的產業化,但因土地未能有效流轉,農民單打獨鬥式的生產模式制約了這一產業的發展。近年來,當地農民透過土地、勞動力、資金等方式入股成立合作社,建起了1200座大蒜冷藏庫,在產業化的基礎上透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規模經營,大蒜年產值已佔當地GDP總量的近20%。

中國其它地方的農民也在實踐中探索出各類土地流轉模式。安徽、甘肅、江蘇等地農民創造了〃股份+合作〃模式,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透過合作形式進行集約生產、按股分紅。廣東省的一些地方則允許農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與此相對應,農村專業合作社在中國大量湧現。統計顯示,僅2007年下半年,在全國工商機關新登記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就達26397戶,成員共計35萬戶,成員出資總額共計159億元。僅安徽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去年就已達5379家,比上一年增長31%。

因此,中共中央的〃動土〃令,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農民的承包轉讓自主定價權。

鑑於以往土地流轉權的定價權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土地流轉的核心是引入農民定價權,根據市場定價。另外目前我國還沒有土地市場化定價,小部分自發流轉的農村土地,由於不受到法律保護,因此存在風險折價,農民所獲得的收益極低。如果沒有明確的法律保障,土地流轉大幅折價現象就不會消失。

有土地流轉權而無市場定價權,流轉權無法轉換為財富,有土地流轉權而無博弈權,土地仍然是農民的枷鎖,或者說是社保護身符。目前的關鍵是在土地確權的同時,由政府建立土地交易規則,培育土地市場。

也有一些人擔心〃新土改〃會讓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失去生存之根。

目前有跡象顯示,那些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人,在土地的流轉中得到了好處,而那些沒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只是得到了暫時的好處。新的土地政策如果沒有健全的法規相配合,必會產生很多矛盾和衝突。例如,房地產商會不會因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而開展新一輪〃圈地運動〃?

解放存糧,醫改先動

國民大量的購買力被醫療過量儲存而導致〃內需閒置〃,透過醫改,解放被閒置的購買力。

購買力並不是完整的內需,充其量是倉庫裡的〃壓倉糧〃罷了。因為這些購買力並不一定會被支配到我們預期的全面社會產品購買中去。就拿我們中國人來說,相當大的一部分購買力恐怕要放到醫院和藥店裡去。

難就難在,我們不會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