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加賦”,據說,這一條規矩定得死,直到溥儀下臺前,也沒有違背這祖訓,愛新覺羅氏也就因此在中原的歷史舞臺上,咿咿呀呀地唱了二百六十七年。
其實,老百姓心中還是有杆枰的——不聽你怎麼說,但看你怎麼做,“順天”是空心湯圓,“順民”才名歸實至,其結果也就是民順他,因而天下太平。可是,古往今來,有幾個皇帝明白天意即民心?試翻十七史,朝代更迭,花樣翻新,紅臉殺進,白臉殺出,到頭仍不過惡性迴圈。
千古興亡多少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 崇禎皇帝
1 想起了魏忠賢
崇禎皇爺真是亂了方寸——當群臣退下後,他竟下密旨,令心腹太監王承恩,悄悄地派人去收拾、掩埋魏忠賢的遺骨。
初冬的陽光,幽幽地照在他面前的金磚地上,起眼望去,天空是灰濛濛的,滾滾寒流,從西北不期而至,簷下鐵馬叮咚,階前雜草瑟瑟,紅牆黃瓦,層層疊疊,雖然巍峨壯麗,但久而不覺其雄,倒像是迷魂陣一般,道道宮牆,將宮殿劃成棋盤一般,大圈內套著小圈圈,他就被這些圈在九宮內,感到莫名的孤獨和不安。目下他喉頭枯澀,嗓子乾裂,想說又不知說什麼,真想向著宮牆大吼幾聲,出一出胸中的悶氣。
自鳴鐘一連響了四下,殿上仍死氣沉沉,遠遠低頭侍立的宮人,如疃疃鬼影,長長的身姿,在金磚上投下道道陰影。他不由攬鏡自照,只見自己那張臉是那麼蒼白,看不到一絲血色——才三十出頭的他,竟是如此的孱弱,病殃殃的,像是一個癆病鬼,一陣風也可吹倒。
皇帝長著一副弱不勝衣的身子骨,別人一定會想到酒和色上去。這可是天大的冤枉,崇禎皇爺一直自詡為堯舜之君,雖然他的爺爺萬曆帝,曾躲在深宮,創下一個皇帝可以幾十年不與朝臣見面的歷史記錄;雖然他的父親即位才一個月便死了,身後且留下“三案”的是是非非;雖然他的哥哥天啟帝坐七年江山,只怕當了六年零十一個月的木匠,把紫禁城中,他看不順眼的門啊、窗啊都改造了一番。但崇禎皇爺初登大寶,便勵精圖治,撥亂反正,雷厲風行,幾乎讓他的臣子們耳目一新,以為中興有望,欣喜不已。
他御諱朱由檢,為大明高祖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子孫。有崇拜姓名學的後人,從這個名字的字形上,看出他後運不佳,說分明預示了他必吊死在一棵樹上。事後諸葛們,說得有鼻子有眼,但若說這名字取得不好,這也不是他的錯。
據說,大明的第三個皇帝:成祖朱棣,在逼死了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坐了江山之後,請道衍和尚——姚廣孝,為自己的後代取派名。姚廣孝,這個頗著傳奇色彩的和尚,還在朱棣當燕王時,便曾許給燕王一頂白帽子戴。如今,王的頭上終於有了白帽子,成了“皇”,成祖對他,就如同劉皇叔對諸葛亮。當下領旨,脫口說出十個字,道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成祖爺嫌十個字少了,要他再擬,他又勉強說了十個字,道是:慈和怡伯仲,簡靜迪先猷。
於是,成祖的子孫名字的第一個字,便按這二十個字的順序取名,第二個字則用火、土、金、水、木為偏旁的字。於是,崇禎爺的列祖列宗便是仁宗高熾、宣宗瞻基、英宗祁鎮'景泰帝祁鈺'、憲宗見深、孝宗祐樘、武宗厚照'世宗厚熜'、穆宗載垕、神宗翊鈞以及他的父親、光宗常洛,和他的哥哥、哲宗由校。論起來,有明一代,雖歷時二百七十餘年,卻沒有大的作為,或值得大書特書的政績,實在無法與漢唐盛世比,太祖、太宗之外,就是史家所稱讚的所謂“仁宣之治”,但仁宗朱高熾的天下僅有一年,宣宗朱瞻基也才十年,大明百姓滿打滿除過了十一年順暢日子,接下來便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至崇禎這一代,哥哥由校英年不享,崇禎皇爺奉皇兄遺詔即位,此時,大明的江山,便如西山紅日,迅速向西方沉淪。
第3節:1 想起了魏忠賢(2)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便使得國運如此不佳呢?怪輔臣吧,崇禎即位十七年,十七年中內閣輔臣換了五十多個,就是被他殺了的輔臣也有好幾個,難道就沒有一箇中用的?怪臣子吧,臣子可都是他親自選拔的,那麼怪誰呢?
朱子曰: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典守者不得辭其咎也——看來,也只能這麼解釋了。
崇禎皇爺不承認自己是亡國之君,但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於是,便不止一次地深刻反省。看來,那個姚廣孝確有些來頭,當初脫口便只報了十個字,成祖皇爺的子孫,傳到“由”字便要完,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