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激烈,卻又以事實和道理維護自
己的觀點。但他們從不固執己見。隨著討論的深入,觀點也變得愈來愈精闢。
1905 年,丹麥科學文學院重獎徵求有關液體表面張力的論文。尼爾斯自
信地加入了這場競爭。在大量的參賽論文中,只有兩篇被選中,其中就有玻
爾的一篇。21 歲的玻爾,以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才能,對當代最有名的物理
學家之一的泡利的基本理論作出了發展,他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結論。即在確
定表面張力時,還有附加因素應該考慮進去。沒有人能預見到和想象出,有
關水的表面張力的知識,竟在35 年後為研究原子結構提供了線索,而且丕有
助於發展原子彈和核能。玻爾幾乎沒有留下懸而未決的細節,他所涉及的每
一點,都在後來曲折而無法預料的科學發展中再現了。因此,榮獲了丹麥科
學院頒發的金質獎章。隨後,這篇論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
—英國最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
1907 年,玻爾取得了學士學位。
以後,玻爾深入研究了湯姆遜的著作,閱讀了洛倫茲與德魯德的文章,
經過分析,他選擇了金屬的各種物理生質為研究題目,在電子理論的指導下
研究金屬的電導率,熱導率,磁電現象和熱電現象作為自己的碩士論文。他
認為:金屬的電子理論大有可為,他決定繼續把它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研究
內容,論文完成後,答辯於1911 年初舉行。當地的一家報紙這樣報道了這次
答辯會:
“。。26 歲的科學巨匠尼爾斯·玻爾只用了一個半小時,就以博士身份
離開了大學。時間之短是破天荒的。。玻爾所寫的東西,所提出的問題都是
太新穎,太不尋常了,以致沒有人能夠對他提出問題。”
二、站在巨人的肩上
1911 年秋,玻爾來到了劍橋。劍橋——科學知識的中心,達爾文、牛頓、
湯姆遜的劍橋!現在,他也來到了劍橋!他的腦子裡閃現出斯賓塞的詩句:
劍橋,我的母親!在她那頂冠冕上,綴有多少睿智,多少冥思。。”。
玻爾希望能在物理學家湯姆遜的指導下在卡文迪許實驗室繼續從事電子
理論的研究。但事情並沒有象他想象的那樣順利。湯姆遜,此時只有55 歲,
但已在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實驗室——卡迪文許實驗室裡當了27 年的主任
了。這位處於科學顛峰的偉人很熱情地接待了他,但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
人所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多大興趣,對他花費很多心血寫成的論文也很久未予
處理。他所作出的其他努力,都同樣徒勞無益。但玻爾並沒有垂頭喪氣,他
堅持自己的見解,一旦認準它是正確的,就百折不撓。後來,經過自己奮發
努力地鑽研,終於使電子理論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
在劍橋工作了不久,玻爾幸會了盧瑟福。並且迅速決定:他應該和這位
能以正確無誤的能力深入科學真理核心的光輝人物一道工作。並且很快得到
了盧瑟福的同意。
玻爾來到了曼徹斯特,進入了盧瑟福的實驗室,開始了他的新的工作。
工作進展很順利,他鍥而不捨,才能超眾,很受盧瑟福的讚賞。兩人在交往
中建立了親密無間的關係,開創了科學史上原子理論的新時代。在盧瑟福的
支援和幫助下,他從1912 年起致力於原子理論的研究,在盧瑟福提出的原子
行星模型的基礎上,當年就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匯出一個新論點:同位素。
當時,盧瑟福以原子理論的權威自居,不但對他的新論點沒有認識,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