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姐姐蘇菲,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旁邊是她悲痛欲絕的母親。蘇菲面色蒼白,非常虛弱,但是她的神情中並沒有流露出太多的苦惱——這也是蒙克的性格特徵,相比之下,即將被她拋棄在這塵世之上的母親則痛不欲生。母親所忍受的痛苦已經超出了她能夠忍耐的限度,她緊握著女兒的手,但已經傷心過度導致一句安慰的話也說不出來了。
即便是在描繪那些看上去挺招人喜歡的事物時,比如1892年的《卡爾?約翰街春天的夜晚》(Spring Evening on karl Johan Street)中的街景,悲痛的調子還是那麼明顯。蒙克筆下的春天的夜晚,有一連串戴著黑色高帽的男子和穿著深色衣服的女子迎面走來,他們外貌怪異,眼睛大而閃爍,腦袋瘦得像骷髏。一個孤單的背影在朝著相反方向走去,沒有注意到他。那個背影,就是蒙克自己。 txt小說上傳分享
12 蒙克(3)
蒙克創作這些作品的目的,他自己曾經寫到,是尋找一種方式,表達人類的“受難與情感,而不是僅僅滿足於描繪客觀的外部世界”。畫家的任務是“揭示他最深層的情緒、他的靈魂、他的痛苦與快樂”。一位畫家,其實就是一位拿著畫筆的心理學家。
奧地利精神病學專家弗洛伊德與蒙克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儘管兩個人都沒有在作品中提及對方,但他們所致力於的方向是相同的。對於如何解開人類的焦慮,如果說弗洛伊德是最偉大的探秘者,那麼蒙克就是為他繪製導航圖的人。與其他絕大多數的畫家不同,蒙克在繪畫當中經常會把自己的親身經歷體現在畫布上。蒙克把他個人經受的苦難呈現在了眾目睽睽之下。
蒙克與女性的種種糾葛,多得讓人難以盡數。“他的父親總是在深夜裡為兒子祈禱,希望能夠讓兒子擺脫女人們罪惡的吸引,不被肉慾和自由的性愛所迷惑。”一位藝術史學家寫道,“但是酒精的致命吸引力以及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方式征服了蒙克。”1889年,蒙克二十六歲,他的父親去世了。父親最後所做的幾件事當中,包括把他日常翻看、已經卷了邊的一本《聖經》郵寄給了仍在巴黎的蒙克,希望他那迷途的兒子能夠幡然悔悟。
女人是讓男人無法抵擋、但又足以毀掉男人的誘惑,而蒙克在拒絕誘惑方面非常不在行。二十二歲時蒙克陷入了初戀,物件是一位已婚女性,比他大兩歲。“莫非是因為她奪走了我的初吻,所以也奪走了我生活中的甜蜜?”後來蒙克寫道,“莫非是因為她的謊言與欺騙,扭曲了我眼中的世界,讓我看到了妖女美杜沙的頭顱,讓我把生活看成了一場煉獄?”
日後蒙克與女人們的交往變得更加不妙。有三年的時間,貧困的蒙克與一位美麗但又充滿罪孽的女人糾纏在一起,這個女人叫圖拉?拉爾森,出身於哥本哈根的名門望族,家境富庶。在兩個人鬧翻之後,圖拉請朋友幫忙散佈假訊息,聲稱自己病入膏肓,只想再和蒙克見上最後一面,設法把蒙克誘騙到了她的房間裡。蒙克到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坐在病床上、揮舞著一把槍的圖拉。圖拉承認自己沒生病,但如果蒙克拒絕重新接納她,那麼她只有殺死自己。蒙克伸手搶槍,圖拉往回奪,正在這時候槍響了。子彈打掉了蒙克左手中指的第一節(蒙克是用右手畫畫的)。
蒙克後來把圖拉?拉爾森的形象也用到了幾幅作品裡,其中最有名的是叫做《憎恨》(Hatred)的肖像畫,以及一幅叫《靜物》(Still Life乯——又名《女殺人犯》(The Murderess)——的畫。“我畫了一幅靜物,不輸塞尚的任何一幅作品,”關於這後一幅作品,蒙克寫道,“只是在背景裡我畫上了一個女殺人犯,以及她的犧牲品。”
* * *
在瞭解蒙克之餘,希爾還仔細研讀了蓋蒂博物館的館藏目錄。他得知,館藏的一件珍品是詹姆斯?恩索爾①繪製的一幅不同尋常的油畫,名字叫做《1889年耶穌進入布魯塞爾》(Christ's Entry into Brussels in 1889)。這幅鉅作的畫幅為八英尺乘十四英尺,它描繪的是如果耶穌當真重新回到現代世界,迎接他的將是何等的混亂和喧囂,簡直是對聖人的褻瀆和諷刺。耶穌(恩索爾把他畫成了自己的模樣)幾乎要被喧囂的人群吞沒了,各種政治口號和廣告標語(例如“科爾曼牌芥末”)的條幅漫天飛舞;市長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就如同這次大遊行是為了彰顯他的榮耀。這幅畫堪稱恩索爾的傑作,它不僅是表現主義風格的偉大先驅,也啟發蒙克創作出了《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