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等待著楊瀾的回答。在這種親情和友誼裡,楊瀾細細搜尋著自己對她的感情,楊瀾發現在深深的同情之餘自己還對錶妹有著深深的敬佩:這個世界傷害了她,她卻給予這個世界無瑕的珍愛。

輝輝在不幸中還是幸運的,因為有一個老太太一直撫養照顧著輝輝。這是一位戴金絲邊眼鏡的清癯矮小的老太太,因為一生未婚,所以大家都用男性的“公公”來稱呼她。她出身於上海一個富裕人家,是家裡的三小姐,讀過教會辦的女子學校,熟諳英語。因為是教會學校畢業,所以她文雅的舉止與弄堂裡的其他婦人完全不同,她就這樣有一份特有的安詳親善與這個環境和諧相處。

當輝輝的悲劇降臨的時候,已經退休的她,主動承擔起了撫養輝輝的重任。沒有承諾,有的只是一種慈善的親情,就把她和一個與她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孩子聯絡在了一起。她一勺一勺餵養著輝輝,一年一年安慰著輝輝的憂傷,一個字一個字地啟蒙著輝輝的心智。她無疑有著一顆博愛仁厚的心。雖然她沒有能力去操辦什麼矚目的慈善事業,但這樣的一種慈善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裡,無疑已經可以讓所有的人感到震撼與愧疚。

在楊瀾關於侯家路的記憶裡,永遠有這樣一幅溫馨的圖畫:陽光射進窗門,一位戴著金邊眼鏡的整潔的老婦人,撫慰著一個有一雙大眼睛的女孩子,教她學會自己拿勺吃飯,給她講最幸福的童話,讓她知道世間的每一個靈魂都是平等的。

初見爸爸時的尷尬和幸福

楊瀾作為外婆家的第一個孫輩,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楊瀾在上海所受到的呵護和關注,那是一種一家寵愛在一身的幸福。幾位阿姨和舅舅都把楊瀾當成了寶貝,特別是楊瀾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舅舅。

楊瀾的這個舅舅那時候還沒有結婚,見到這個可愛的小外甥女,我們可以想象那種驚喜。這個舅舅對楊瀾可以說是溺愛有加,每個月都把工資和時間花在這個外甥女身上。

在那個年代,楊瀾這個舅舅也算得上是頗為“洋派”的青年,書架上滿滿的紅色書籍,還有兩根很精緻的用不鏽鋼製作而成的樂隊指揮棒。在那幾年裡,每個月總有固定的一個日子,是楊瀾的“節日”。那天,他會給楊瀾穿上漂亮的小皮鞋,帶楊瀾去理髮,然後去上海著名的西餐館“紅房子”吃頓“羅宋湯+牛排”。在那裡,舅舅教會了楊瀾如何使用刀、叉的技巧,而且對楊瀾在餐桌上的舉止進行了嚴格的“淑女”式的培訓:什麼背要直呀,喝湯不能出聲呀,刀叉要輕拿輕放呀等等,規矩可多了。這應該是楊瀾最早接受的禮儀學習吧。舅舅給楊瀾的名言是:“女孩子一定要見世面,不然以後見到花花綠綠的世界,容易學壞。”楊瀾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與呵護下長大的。

吃完飯以後,“節日”還不算結束,還有一段餐後的散步,這是楊瀾跟舅舅的“必修課”。舅舅會拉著楊瀾的小手,一起到黃浦江邊去散步看風景,並且帶著一架老式的“海鷗照相機”給楊瀾拍照片。因為楊瀾的爸爸交給舅舅了一個任務,讓他每個月把楊瀾的照片寄給楊瀾爸爸,這樣爸爸就可以知道楊瀾的情況了。

爸爸。對於楊瀾來說,這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秘的稱呼,因為楊瀾從出生到那時,還沒有見過爸爸的面,當然就沒有機會來體會這個名詞背後的含義了。這個稱呼對於楊瀾來說顯得非常抽象。都說父女情深,血緣在此時體現著一種魔力,雖然楊瀾沒有叫過爸爸,也沒有見過爸爸,但還是很盼望著能見到夢中見過的爸爸,因為楊瀾覺得,既然爸爸去了那麼遙遠的地方,那回來的時候,就一定會講很多故事的,聽故事可是楊瀾最喜歡的事情了。

這個時間終於悄悄地來臨。有天早晨,外公外婆有事出門,把楊瀾一個人留在家裡,並囑咐楊瀾說:“瀾瀾乖,誰來了都不要開門。知道嗎?”

楊瀾很懂事地點點頭,重複著相同的話:“知道了,誰來了也不開門。”

外公和外婆走後沒有多長時間,楊瀾就聽到有人在敲門。楊瀾悄悄地從門縫望出去,看見了一位高高瘦瘦的叔叔,站在門外,正敲門呢。

“這是誰啊?怎麼從未沒有見過?”楊瀾想著想,突然就想起了狼外婆的故事,楊瀾心中害怕起來,就躡手躡腳地搬來凳子抵住門背,然後楊瀾又坐在上面,大氣也不敢出。心裡很著急地等著外公和外婆回來。

楊瀾後來發現,門口的叔叔敲門後見沒有人回答,並沒有走,而是坐在了門檻上。與楊瀾隔著一扇木門,楊瀾覺得太慢了,雖然楊瀾還不懂怎麼看錶,但卻覺得,這種等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