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3 / 4)

人魅力與電視風采。

楊瀾在剛到鳳凰衛視去的時候,感覺到了一種壓力。當時鳳凰臺的領導層,都特別希望楊瀾能儘快地把風格定位在港、臺的電視風格上。這樣的要求無可厚非,因為每個電視臺都會有自己固定的風格,跟電視臺的風格接近,更容易融合進來。

但楊瀾卻有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因為美國留學的原因吧,楊瀾的視野在開闊以後對於電視的風格定位有自己的想法。因為楊瀾覺得,要真是該往什麼電視風格上去靠的話,那也得向真正國際化的標準上去靠。

作為美國留學回來的楊瀾接觸了大量的電視資訊,對於東、西方的電視風格之間的雷同和差異有理智的思路。

楊瀾覺得,目前港、臺所謂的電視風格,其實是沿襲了日本的電視路子,裡面日式的痕跡太重,讓電視這種快餐文化有種輕佻的浮躁。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日本的電視文化模式是又一種不成功的抄襲,抄襲的物件就是西方。

這樣翻印的結果就是沒有什麼新義,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也許是正確的,但從文化的層面上分析,卻是蒼白的。這樣經過幾版的克隆模式對於楊瀾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楊瀾想找到一個新的方式,用一種全新的視角藉助電視的視窗來詮釋文化現象,所以楊瀾覺得第一個就是要有標準要求上的變化。如果說,美國的留學給楊瀾帶來了影響,那就是絕對不能被港、颱風格所同化,而是要很正宗地去主持電視節目,對於那些俏皮輕淺的手勢和花樣,甚至那種咿咿呀呀的說話方式,也讓楊瀾感到不能接受。

第二節 “工作室”裡的故事

用一種工作室來定位自己的節目,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用自己的名字來定位這個節目,本身就是一種勇敢。當楊瀾決定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節目時,其實就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挑戰,在眾多的節目裡,如何來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來保持自己的風格,一直都是楊瀾在尋找的,也是楊瀾想體現給電視觀眾的。那麼楊瀾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

《楊瀾工作室》主題定位

如果你在廣場上放過風箏就會發現同一個天空裡放飛著不同的風箏,這些風箏基本上能夠表達放飛者的心情。有的放飛者甚至帶著不同的風箏,這個放一會兒收回來,再放另外一個風箏,每一個風箏都會帶來一種樂趣或者說是一種夢想。

當電視給楊瀾一個天空以後,楊瀾就開始了自己放飛風箏的夢想。當然最早楊瀾放飛的風箏都是別人製作好的,楊瀾只要把風箏放飛到最高就可以了,現在的楊瀾放飛的卻是自己製作的風箏,楊瀾能做出什麼樣的風箏呢?楊瀾自己製作的風箏能飛多高?也許只有楊瀾自己心裡才清楚。

雖然鳳凰衛視的領導也想讓楊瀾與總體的風格保持一樣,但還是尊重了楊瀾的意思,讓楊瀾放手一搏。

楊瀾說:“談話節目是電視的主要節目形態。從它的成本考慮、實效性考慮,都是電視自然屬性的一種節目形態。但談話節目非常大地受制於談話的主題和尺度,這是中國大多數談話節目主持人面臨的一個現狀。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好的故事,用有效的方式表述它們,我覺得節目的品質和收視率還是可以達到一致的。”

這就是楊瀾對於談話節目所給出的定位和思路。可以說上面這段文字不多的描述,真實地反應出了楊瀾對於談話節目的準確感覺。對於談話節目,楊瀾的精心可以從下面的文字裡領略出來。這段文字是電視談話節目裡的記錄,被楊瀾採訪的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武俠小說家金庸,本名,查良鏞。

採訪前的作業

楊瀾在採訪金庸以前做了很多前期的工作,對於金庸的作品、經歷、擅長的知識層面,可能涉及的問題,楊瀾都做了精心的準備。於是,就有了下面我們看到的前期筆錄。

金庸是作家、報業家,以金庸的筆名開始創作武俠小說,開闢了新武俠小說的風格,是新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同時也是香港舉足輕重的報人和評論家。

可能涉及的話題:文學、歷史、時事等問題。

金庸對於自己在文學創作上,或者說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究竟佔什麼樣的地位呢?如果可能就讓他自己來說一說。

對於通俗作品,金庸會有什麼看法?

通俗和庸俗的作品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界限?

……

這裡只是簡單的一個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