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果是,許多孩子一生下來,就在這個領域落後於他人,而這種先天因素就標誌著想象力註定不是人人擅長。

其次,想象力的保持難度,也決定了它的珍稀。

根據科學調查顯示:人的想象力隨著年齡增大而降低,想象力最強的人,往往是幼兒園中的小朋友。

當一個人的想象力被摧毀後,儘管他的智力可能毫髮無損,但是決定想象力的好奇心、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卻遠非培訓所能造就的,我們絕難想象,一個已經成年,為世事所累的中年人,仍然能夠保持高昂的好奇心,以及對周邊事物的濃厚興趣。

毫無疑問的是,想象力是人對未知事物在頭腦裡的一種虛幻的解釋,正因為有了想象力,才會促使人想盡辦法去實現想象中的事物。而正是在這種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失敗,繼而不斷總結,又不斷進步,以此週而復始,才最終形成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

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裡,許多事物、發明、以及我們正在享用的文明成果,都來自於前人的想象,由此稱想象力是發明、創造的源泉也毫不為過。

一個沒有想象力的人,是不可能具有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的。想象力能增強一個人學習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能使人在學習中找到意想不到的靈感和捷徑。

關於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來自於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他十六歲的那一年,愛因斯坦產生了這樣一個“奇怪”的想法——假如我騎在一條光束上,去追趕另一條光束,將會產生什麼現象呢?

基於這一點,愛因斯坦發明了後來著名的相對論。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本質和藝術是一樣的,需要直覺和想象力。

然而,在現時中國人的身上,最欠缺的恐怕便是想象力,比方說: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以來,到現在共有400多人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科學獎,其中華裔科學家共有六位。然而,在這些獲獎科學家中間,卻沒有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對於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文明古國來說,這樣的一個結果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那麼,當我們瞭解到這一事實之後,一個緊迫的問題就此出現在我們面前——究竟是誰在扼殺我們的創造力。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章 心靈關懷缺失,扼殺獨立人格的成長(4)

3.誰在扼殺創造力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

類似於下面這樣的情況,一定曾經在你身上發生過。

在你讀書的時候,總是會做很多的習題。當某道習題的答案應該是A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同學卻都會選擇B。

為什麼呢?因為參考答案是B。

就這樣,在老師講評答案的時候,這些學生仍然認定答案是B,但是老師宣佈的結果卻讓大家大跌眼鏡——參考答案印錯了。

於是,又會有許多學生長嘆一口氣:“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選A來著。”

這是一個非常普及的現象,但是,同時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第二種情況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家庭裡,其中一個是中國家庭,另一個則是美國家庭,它們的相同點則是都有一個剛剛上學的孩子。

每當中國的孩子畫好了一張畫後,他總是會拿著自己的畫,飛快地跑到父母身邊讓他們鑑賞,同時會問:“你看,我畫得像不像?”而每當美國的孩子畫好了一張畫後,則會向父母提問道:“你看,我畫得好不好?”

在這一字之差中,我們的思考就此開始。

關於第一個故事,我們得到的問題是,學生為什麼迷信標準答案?

在那些選擇B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脫離思考,直接抄錄了之的,另外一部分則是經過了思考,卻因為知識掌握不足而錯選B答案,然而最主要情況則是——本來選對了,看到答案後則放棄了自己的選擇。

無論是三種情況中的何者,都暴露出一個直接的問題——我們的孩子缺乏主見,缺乏自我精神,缺乏自我想象的能力!

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情況呢?我們的學校教育固然要負一定的責任,然而最主要的責任,則應當歸結到這些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著太多的規矩,太多的標準,當孩子在如此種類繁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