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牌匾上寫著“福綏海宇”。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四柱五架樑,七檁前後廊式,五脊硬山頂。
第九章 巍巍泰山(21)
在南神門外是金藏庫,又稱火池,是專門供香客們焚燒紙香的地方。火池有照壁,照壁的下部為石砌,上部砌成五脊牆頂,北面鑲嵌著4塊石板,上面寫著“萬代瞻仰”四個大字。門上是歌舞樓,共三間,兩柱六檁六架樑,重梁起架,捲棚歇山頂。門內還有東神門、西神門,其間有盤道相連。院中的東面是鐘樓,方形,重簷五脊歇山頂,灰色筒瓦,室內懸掛著獸鈕蓮口銅鐘。
如今碧霞祠共有道士、道姑30餘人,由全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張常明主持,是泰山頂上最大的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道觀。
3�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凌漢峰下,為六朝古剎,取“佛光普照”之意。清人聶劍光在《泰山道里記》寫道:“普照寺為唐宋時古剎。”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普照寺進行了重修,並懸掛上了“普照禪林”的牌匾。後來因戰火不斷多次被毀,只剩下了基址。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滿空禪師來到泰山,用將近20年的時間重建了竹林寺、普照寺。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並開始建壇傳戒。道光年間擴建了佛閣(今摩松樓),光緒六年(公元1880)重修了正殿與東西配殿,建國後也曾多次修繕。
如今的普照寺為四進院落,以雙重山門、大雄寶殿和摩松樓為中軸線,左右為殿廡、寮房和花園等,總面積約為6150平方米,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建築群。清人曾用“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來贊詠普照寺。
普照寺
普照寺的寺門又稱山門,門前有兩個高大的石獅,門上懸掛著巨大的牌匾,牌匾上寫著“普照寺”三個大字。山門的一側為鐘鼓樓,擺放著石柱鍾架及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鑄成的蓮瓣口形鐵鐘。正中間是明正德年間的《重開山記碑》,詳細介紹了滿空禪師來到泰山後重建竹林寺與普照寺的情況。此外還有清光緒年間的《重修普照寺碑記》,寫著清初名僧元玉等人在此住持的事情。
繼續往裡走就是主院,也叫三院,銀杏雙挺、油松對生。中間是大雄寶殿,三間,五脊硬山頂,前後均有迴廊,殿內供著釋迦牟尼的鎏金銅像。東西配殿各有三間,殿內陳列著明清年間的銅佛像和宋代的瓷器等文物。大殿前面是清道光年間的雙簷蓋罩鐵香爐,終日香菸繚繞。
大殿的後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達數抱、枝繁葉茂,宛如巨大的華蓋,松下有郭沫若《詠普照寺六朝松詩》碑。一旁是“篩月亭”,取“古松篩月”之意。亭下有方形石桌,敲擊石桌的四角和中間會發出清脆的五種音響,因此被人們稱為“五音石”。
中軸線以東有禪院和石堂院;以西是菊竹花圃,植有眾多*,豎有周恩來於1941年撰書的《壽馮煥章先生六十大慶》碑。花圃內有菊林院,院門上懸掛著“菊林舊隱”的橫匾,門兩旁的對聯上寫著:“松曰好青,竹曰好綠;天吾一瓦,地吾一磚。”菊林院原為住持元玉(號“石堂老人”, 著有《石堂文集》)的居所。後來,馮玉祥來泰山便居住於此,1984年此處成為“馮玉祥先生在泰山”的展室。
4�壺天閣
壺天閣位於泰山中路的四槐樹北,在回馬嶺下,明代稱昇仙閣。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對昇仙閣進行了修繕拓建,由於此處東面有十峰嶺,西面有九峰山,北面有回馬嶺,山勢為壺狀,便更名為“壺天閣”(也有取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門洞上的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的題字。兩側為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的題聯“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雲入翠微”。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九章 巍巍泰山(22)
壺天閣跨盤道而建於高臺之上,為城門樓式。門洞前有雙柏從牆中橫向生出、盤旋上長,宛如守護山門的兩位將軍。壺天閣的底層是由12層條石堆砌而成的,東西寬約14�5米,高約4�7米;跨道的拱形門洞高約3�1米,寬約3�5米,進深約7�95米,有石階與上層相通。
高臺之上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有三間,三柱五架樑,為七檁前廊式、九脊歇山黃琉璃瓦頂,殿內供奉著三尊天神的神像:元始天尊乃是道教的第一大神,他左手虛拈,右手握棒,象徵著混沌世界的無極;靈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