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手捧黑白各半的圓形陰陽鏡,象徵著由無極向太極延伸;道德天尊手持陰陽魚扇子,象徵著由太極生化出來兩儀。
身處壺天閣,由於四周奇峰環繞,腳下僅有一席之地,恰如壺中窺天,所以歷來為人們所稱頌,為遊覽泰山的必到之處。
5�鬥母宮
鬥母宮屬於泰山古道觀,舊稱“妙香院”,由於東面臨龍泉峰,又有龍泉水環繞鬥母宮而注入中溪,也叫“龍泉觀”。
鬥母宮是一組古建築,關於它的始建年代,目前已無從查考。根據史書記載: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德王重建中院大殿。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觀音堂住持比丘尼在大殿的後面修建了觀音殿,殿內供奉著北斗眾星之母,更名為鬥姥宮。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重修中院正殿,殿內供奉鬥母娘娘的神像,後院供奉子孫聖母像,並再次更名為“鬥母宮”。
如今的“鬥母宮”位於盤山道旁邊的深壑絕壁之上,有殿、閣、亭、廊等建築數十間,佈局疏密得當、錯落有致,透出無限的莊嚴。
“鬥母宮”中殿有西向山門,門前蹲著一對雕刻精湛、光滑似玉的石獅;門兩側分別是鐘樓和鼓樓。中院屬於“鬥母宮”的主體建築,長廊回曲、雕樑畫棟,有三間正殿,早些年殿內供奉著鬥母神和二十星君的泥塑像。鬥母神是道教信奉的女神,稱作“先天鬥母大聖元君”,有24個頭、48隻手,掌心還有眼,俗稱千手千眼佛。如今殿內供奉著地藏菩薩的銅像。
東殿有三間,是祭祀觀音、文珠和普賢菩薩的地方。神像全為紫檀木製、精工雕刻而成,後來遭到毀壞,如今此建築成為文物展室。
鬥母宮後院有正殿和配殿,分別供奉著元君、送生和眼光等女神的神像。此外還有“聽泉山房”三間,遊人可以在此觀賞溪谷中的“三潭疊瀑”,傾聽流水的奏鳴。山房北面是“龍泉亭”,專供遊人小憩品茗。東南角是“寄雲樓”,共有五間,設有茶室,可供遊人休息品茗……
1932年,趙新儒在《新刻泰山小史》中寫道:“清末光緒時尚盛,幼尼皆妙婉秀麗,解文字,衣裝如美少年。其室宇陳設、飲食供客,極其豪奢,故遊客多樂而忘返。”
第四節名人與泰山
中國的名人文士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無法排解的泰山情結,泰山之於他們,不僅僅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具象,還是一種精神存在、一種心理象徵……
一、中國名人的泰山情結
中國曆代的名人文士雖然具有多種社會角色,但在與齊魯大地上的泰山發生聯絡、參與創造泰山文化時,卻往往以文士的身份出現,並對泰山有著與生俱來的、無法排解的情結。對於他們來說,泰山是至關重要的精神存在和心理象徵。
名人文士這種情結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先民的泰山崇拜。在我國古代,人們有著非常強烈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正如韓嬰在《韓詩外傳》(是一部由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組成的雜編)中所說:“山者,萬物之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殖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吐生萬物而不私焉。”當時人們在心理與感情上對泰山有著深深的依戀,由此將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歸究于山川神靈對人類行為的懲罰,並用祭祀的方式來表示自己懺悔和崇敬之心。 。。
第九章 巍巍泰山(23)
李白畫像
由於古代帝王的泰山封禪,泰山從原來的普通山川一躍成為神山,正所謂“山川之神,則水旱厲疫之害,於是乎崇之”。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中國名人文士的泰山情結始於孔子。孔子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高呼“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其頹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這些道德名言對後世名人文士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與示範作用,成為積澱深厚的文化心理,並蔓延成文化風氣,最終流傳、演變為傳統文化中的獨具特色、韻味十足的一大景觀。
西漢文學家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87年,字子長,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為了激勵自己忍辱負重,完成《史記》,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作為自己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三國時期的魏國詩人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今安徽省毫縣人,曹操之子)一生多處逆境,將泰山看作精神的寄託與生命的歸宿,並宣稱“我本泰山人”;“俯觀五嶽間,從生忽如寄”;“願蒙矢石,建旗東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