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3 / 4)

小說:齊魯文化 作者:僻處自說

”;“拊劍西南望,思欲赴泰山”。

唐朝詩人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也曾登頂泰山後狂吟“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創造了壯麗奇異的神奇意境,表現出縱橫天地的豪放飄逸精神。盛唐大詩人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登上泰山之後,放聲高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

北宋的著名詩詞家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終其一生未曾登上泰山,為此而抱憾道:“恨君不上東封頂,夜看金輪出九幽”。

金代學者王若虛(公元1174年—1243年,字從之,號慵夫、滹南遺老,河北藁城縣人)在登泰山的途中坐化仙逝,被後人視為難得的*而羨慕不已,並將其遺址稱為“蛻仙岩”。

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今山西省忻縣人)在《內翰王公墓表》中寫道:“泰山為天壤間一巨物,其神之尊且雄,有不可誣者……宜有閎衍博大之真人來往乎其間……惟公名德雅望,為天下大老……謂不為山之靈所貪慕,吾不信也。”

除此之外,許多名人文士的泰山情結幾乎達到了魂縈夢繞的程度,例如宋代的梅堯臣在夢中吟出“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金鎔”的佳句;元代的王惲也曾夢見泰山的靈巖寺“其形勢殿舍,殆與此間不異”……

二、名人與泰山

無論是孔子,還是李斯、司馬遷、曹植、杜甫、司馬遷,都與泰山有著不解之緣。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無論是泰山造就了他們,還是他們塑造了泰山,他們與泰山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泰山因他們而增輝,他們因泰山而不朽……

1�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與泰山

據傳:當年孔子因不滿魯君荒唐奢侈的作風而憤然出走,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飄泊生涯。在這段時間裡,他致力於推廣“仁”、“禮”思想,足跡遍及中原大地。由於泰山離曲阜不遠,而孔子的家又在曲阜,所以攀登泰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孔子把自己比作崇高的泰山,晚年時曾讚歎泰山:“泰山岩巖,魯邦所瞻”。當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時,他還高聲吟唱:“泰山其頹乎,梁木其摧乎,哲人其萎乎!”由此可見,孔子已經將自己的生死與泰山連在一起,泰山在孔子的心目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第九章 巍巍泰山(24)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遊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難與言。”這是孟子對孔子的稱讚,同時也說明了孔子與泰山有很密切的關係。在歷史上,孔子之所以登臨泰山,主要是為了抒懷暢志、開闊胸襟,同時考察封禪、學習禮儀,以便了解民情、觀知時政。

對於孔子登泰山,我們今天仍可在泰山找到“證物”——三塊刻石。第一塊立於山頂的孔子登臨處玉皇閣,刻著“孔子小天下處”六個大字,其是後人依據《孟子》的記載刻制而成;第二塊位於山下的紅門附近,刻有“孔子登臨處”五個大字,為明代人設立;第三塊位於山上的天街東側,刻有“望吳勝責”四個字,是後人依據某些傳說而樹立起來炫示遊客的。

此外,東漢王充的《論衡·書虛篇》中還記載了孔子與顏回在泰山上觀察蘇州閶門的故事:孔子與顏回一同登上魯國的泰山,孔子站在山頂向東南方望去,發現蘇州閶門外繫著一匹白馬。於是他把顏回叫到跟前,指著東南方向問道:“你看見蘇州閶門了嗎?”顏回仔細觀看後回答:“看見了,閶門外好像有一根系牲口的白絲繩。”這當然是虛構的故事(泰山與蘇州相距千里,肉眼無法看到)。

漢代鄭玄在《禮記·檀弓》中寫道:孔子路過泰山,發現一名婦女趴在墳塋旁痛器,便派弟子去問緣故。弟子走過去對婦人說:“看你哭得如此悲痛,肯定是有很大的傷心事!”婦人回答:“老虎吃了我公爹!”弟子又問:“你為什麼不離開此地呢?”婦人說道:“這裡沒有苛捐雜稅的*。”孔子聽後,對所有弟子說:“你們應當謹記,*對人的危害高於猛虎!”這就是孔子“苛政猛於虎”,應“輕徭役,薄稅斂”觀點的來歷。

《孔子家語·六本》中也記載了孔子游泰山的故事:孔子登泰山,與榮聲期相遇。榮聲期身穿鹿皮製成的衣服,手拿沒有裝飾的琴,邊彈邊唱。孔子見狀問道:“先生為什麼如此快樂呢?”榮聲期看了看孔子,回答道:“我有很多快樂,最主要的有三條:其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