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湯刻薄成性,積怨太多,終於被丞相府的三名長史(丞相府裡的長史,相當於丞相助理)聯合起來整倒了。他在獄中臨自殺前給劉徹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臣無尺寸之功,起於刀筆吏,陛下幸愛位致九卿,今進囹圄,臣無以塞責。然謀陷臣者,三長史也。”
張湯死後,兄弟們準備厚葬他,他的老母卻說道,“湯身為天子大臣,被人陷害致死,何厚葬為?”遂草草埋葬了事。
劉徹知道此事後大為震動並一怒之下斬了這三位長史,丞相莊青翟怕受牽連,也跟著自殺了。
這就是張湯的厲害之處,死後也不能讓他的仇人安生。
劉恆的處事用人之道首先是在於他的自身清靜無為,除此之外,還有就是他理解屬下,尊重屬下,信任屬下。
老丞相申屠嘉訓斥上大夫鄧通的故事就能證明這一點。
申屠嘉雖然資格很老,但他一直在外地做官,調到京城從擔任御史大夫起直到被提升為丞相,前後只不過才一年多的時間,京城官員們對他的能力和秉性不是很熟悉和了解。申屠嘉急需建立個人威望,鄧通很不走運,湊巧這時候碰上了申屠嘉。
鄧通,時為上大夫。這是一位在史學界頗有爭議的人物,司馬遷對他的評價很不好。說他庸碌無能,只會迎奉獻媚,是個無恥小人。
鄧通最初是上林苑的一名船伕,此處的船伕都頭戴黃帽,因而也叫黃頭郎。劉恆認識鄧通的過程也被一些史學家們說得有些蹊蹺。說是有一次劉恆做夢,夢見自己飛上了天,眼看就要登上天庭,但是就在離天庭相距咫尺的時候,無論如何使勁就是上不去,在這關鍵時刻,有個頭戴黃帽的人從後面推了他一把,劉恆就順利地登上了天界。回頭看時,只見這位頭戴黃帽的人衣服後面有個破洞,劉恆夢醒以後對此印象極深。第二天,他便在那些黃頭郎中找到了鄧通。這就是劉恆認識鄧通的故事,故事的真偽已無法考證,我們姑且信了就是。
鄧通其人雖然無有定國安邦的大本事。但他謹小慎微,老實本分,忠於職守,並不因皇上喜歡他而仗勢欺人,也許這就是劉恆最喜歡他的地方。
司馬遷說道,“於是文帝賞賜通(鄧通)鉅萬以十數,官至上大夫。”司馬遷好象是說劉恆直接賞賜了鄧通這麼多的錢,他的這話令人難以置信,因為這和劉恆一貫奉行的節儉樸素精神似乎不太相符,也與他司馬遷自己描述的劉恆前後有了很大的矛盾,司馬遷是這樣讚美劉恆的,“即位二十三年,宮室園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減嗜慾,不受獻,不私其利也……”
更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劉恆提拔使用自己的內弟都怕天下人說閒話,如此賞賜鄧通他就不怕別人議論?
但是劉恆到底對鄧通有沒有賞賜呢?有。不過不是直接賞賜的,而是間接地賞賜了鄧通“鉅萬以十數”,或者更多。可劉恆賞賜鄧通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錢,而是一種透過勞動可令人致富的權力,也就是採礦權。並且,得到劉恆採礦權賞賜的也絕非僅鄧通一人,那是天下所有的有志於彼的民間採礦人。
劉恆即位之時,社會上流通的是高帝劉邦時期鑄造的“三銖錢”(三銖,約合現在的兩克左右),由於這種錢質薄量輕,人們便稱它為“榆莢錢”。這錢的中間穿孔比較大,製作的比較粗糙。而且錢文設計過於簡單,很容易製假,因而老百姓們都不太喜歡它。即便是這樣的錢,由於它的鑄造量過小,市面上的流通量就極為有限,等到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規模時,貨幣的流通量過小自然就嚴重地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時有些地區就曾出現過以物換物的尷尬景況。
有些大臣便據此提議取消錢幣制度,用穀物和布匹代替錢幣進行商品貿易。但這個提議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理由是穀物太重,攜帶不方便;布匹不能任意撕裂,無法兌找換零。更重要的是,穀物、布匹和其他商品相互換算價值時更為繁瑣麻煩。
前元五年一月(公元前一百七十五年),張蒼接任丞相。三個月之後,劉恆下詔“更造四銖錢,除盜鑄令。”除盜鑄令的意思就是允許民間私營業主鑄錢。
更造“四銖錢”是否是張蒼的提議已不得而知,但做為一代律歷大師且又位居丞相,參與研究、領導執定具體的操作規程那他張蒼應該是責無旁貸的了。這種“四銖錢”(錢質的重量近三克)也稱“四銖半兩”,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