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學者關於 〃經濟區域〃(〃區域〃)概念的界定
(1)國外學者的觀點。國外最早從經濟學角度對〃區域〃概念進行界定的當推1922年前蘇聯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直屬經濟區劃問題委員會所作的定義。即:〃所謂區域應該是國家的一個特殊的經濟上儘可能完整的地區。這種地區由於自然特點、以往的文化積累和居民及其生產活動能力的結合而成為國民經濟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②這一定義強調〃區域〃是一國範圍內的〃一個特殊的經濟上儘可能完整的地區〃,其經濟活動是〃國民經濟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在國際區域經濟學領域影響最廣的〃區域〃定義當推美國區域經濟學家胡佛(E·M·Hoover)在《區域經濟學導論》(1971;1975;1984)③一書中所提出的觀點。胡佛從應用和管理的角度指出:〃區域即是區域經濟學家獲准研究的地區〃;區域是〃基於描述、分析、管理、計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為一個應用性整體加以考察的一片地區。它可以按照內部的同質性或功能一體化原則劃分〃。④該定義強調〃區域〃是按同質性標準或功能一體化標準劃分出的〃一片地區〃。
(2)國內學者的觀點。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概念提出了多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見表1。1)。其中,程必定等(1989)提出的〃區域〃定義是中國區域經濟學形成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觀點;⑤它強調〃區域〃是一國範圍內具有特定的地域構成要素、且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郝壽義、安虎森等(1999,2004)提出的〃區域〃定義借鑑了胡佛觀點的合理核心,強調〃區域〃通常是指〃極化區域〃。張可雲(2001)提出的〃區域〃定義強調區域的同質性或內聚性特徵、毗鄰性特徵以及共同利益特徵。張敦富等(1999)提出的〃區域〃定義強調區域的地域性、獨立性、內部聯絡緊密性等特徵。魏後凱等(2006)提出的〃區域〃定義強調區域的內聚力、結構、功能、規模和邊界是構成區域的五大基本要素。杜肯堂、戴士根等(2004)提出的〃經濟區域〃定義是一種各家觀點的整合之說,強調〃經濟區域〃是一國範圍內的、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的、賦予相當自主權益的、載負一定經濟活動能力的、經濟上較為完整的地區。
表1。1 國內區域經濟學學者關於〃經濟區域〃(〃區域〃)概念定義的代表性觀點
學者(年份)
基本觀點
程必定(1989)
區域是人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構成要素的不可無限分割的經濟社會綜合體。在國家沒有消亡的時代,經濟學所研究的區域一般是指一國範圍的經濟區域。
張敦富(1999)
區域是指經濟活動相對獨立、內部聯絡緊密而較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間。
郝壽義、安虎森(1999、2004)
區域是指便於組織、計劃、協調、控制經濟活動而以整體加以考慮、並考慮行政區劃基礎上的一定的空間範圍,它具有組織區內經濟活動和區外經濟聯絡的能力,常有一個以上高階迴圈佔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數量的中小城鎮以及廣大鄉村地區所組成。
張可雲(2001)
區域是指在經濟上具有同質性或內聚性且構成空間單元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彼此鄰接的地區,是透過選擇與特定經濟問題相關的特性並排除不相關特徵而有目的地界定的。
杜肯堂、戴士根(2004)
經濟區域是一國之內具有特定地域構成要素和自主權益,在專業化分工中擔負一定職能、經濟上儘可能完整的地區。
魏後凱(2006)
區域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和原則而劃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範圍的空間,是因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內聚力而歷史奠定,並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能夠獨立發揮功能的有機整體。區域的內聚力、結構、功能、規模和邊界是構成一個區域的五個基本要素。
資料來源:整理自程必定,等。 區域經濟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4; 張敦富,等。 區域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2; 郝壽義;安虎森,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8; 郝壽義;安虎森,等。區域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8; 張可雲。區域大戰與區域經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