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所形成的區域空間結構模型各等級的變化用一個固定的K值無法概括。
(3)〃經濟人〃假設失之精確。克氏把消費者視作〃經濟人〃,認為消費者首選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現實中,消費者的行為是多目標的,消費者更傾向於在高階中心地進行經濟或社會行為活動。這樣會導致高階中心地的市場區域範圍擴大,使中心地系統結構發生變形。
(4)忽視了集聚利益。事實上,同一等級或不同等級的設施集中佈局會產生出集聚利益。
(5)克氏的中心地理論對需求的增加、交通的發展和人口的移動引發中心地系統發生變化缺乏論述。
繼克里斯塔勒之後,德國經濟學家廖什在《經濟空間秩序》(1939)63一書中也提出了與克氏極其相似的中心地模型。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模型是中心地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基礎,中外許多學者在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論基礎上,對中心地理論作了大量的的驗證、拓展和完善,從國土規劃、空間整治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區域開發規劃等方面豐富了中心地理論的應用領域。
第四節 史密斯和普雷德的行為區位理論
以杜能、韋伯、克里斯塔勒、廖什等為代表的傳統經典經濟區位理論均假定經濟活動的行為主體是〃經濟人〃,即完全掌握所有環境的全部資訊,且具有正確的決策能力。而現實中的經濟行為主體不可能完全掌握周圍環境的知識和資訊,其決策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經濟活動的經營者或參與者都並非是以實現費用最小化或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行動的〃經濟人〃,往往是基於某種滿足的目標按照〃最小努力原理〃尋找某一滿意區位的〃滿意人〃。〃滿意人〃假設由行為地理學派首創,強調區位選擇行為的目標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滿足化。美國地理學家史密斯(D。M。Smith)、普雷德(A。Pred)等從〃滿意人〃概念假設出發,探討行為因素對區位決策的影響作用,構建了較為系統的行為區位理論。
一、史密斯的盈利空間界限理論
史密斯(1966,1971)64將韋伯的空間費用曲線與廖什的空間收入曲線相結合,透過收入的空間邊界分析確定〃最佳區位〃、〃接近最佳區位〃或者〃次最佳區位〃,65構建了盈利空間界限理論。其基本原理為:能夠得到最大利潤的區位是總收入超過總費用金額最大的地點。這一原理主要透過空間費用曲線(space cost curve)和空間收入曲線(space revenue curve)反映(見圖2。9)。
1。盈利空間界限區位模型
在空間的任意一點每生產一單位產品的費用由曲線(平均費用)或(總費用)表示,該曲線即空間費用曲線,表示費用極小點。在空間的任意一點每一單位產品的收入由曲線(價格)或(總收入)表示,該曲線即空間收入曲線,表示收入最大點。和表示平均費用和價格正好相等的區位。和以內的範圍收入大於費用,為盈利區域。和表示利潤的可能性邊界。和以外範圍收入低於費用,為虧損區域。在和之間,和間的垂直距離表示生產各單位產品的平均利潤,若把上述平均費用和價格用總費用和總收入表示,則總收入(TR)和總費用(TC)間的垂直距離表示總利潤。在盈利區域內,點的生產費用最低,點的收入最大。但由於區位的空間收入和空間費用曲線的垂直距離比區位大,即~之間的距離大於~之間的距離,因此為最佳區位。
圖2。9 盈利空間界限的區位模型
資料來源: SMITH D M。 Industrical location:an economic geographical analysi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71。
總之,總收入和總費用的空間變化既能形成利潤最大的最佳區位,也可形成利潤的空間界限,超過此界限即無法獲得利潤。如果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企業則可在盈利空間界限內自由佈局。這一論點為區位論研究向最滿意行為區位論發展提供了依據。
史密斯認為,空間費用和收入曲線也能反映出工業區位模型的形態,費用曲線或收入曲線的傾斜程度越大(即費用或收入的空間變化大),工業越集中;反之,則表現為分散的傾向。
2。企業家能力影響的盈利空間界限區位模型
史密斯認為,因企業家經營能力的不同也會引致盈利空間界限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