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1 / 4)

促進產業連結通的途徑通常有二種:一是直接將區域內已存在的各孤環或斷環有機銜接;二是新創造出若干承上啟下的產業部門(鏈環)實現斷環接續。一般而言,後者較前者更為常見。產業連結通有利於加強區域內各產業部門間的經濟聯絡,透過利益和風險的傳導機制,有效提升區域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和對外綜合競爭力(龔勤林,2004)。163

2.產業鏈延伸

產業鏈延伸即指透過對產業部門追加勞動力、資金、技術等投入,使產業鏈的後續產業環節得以增加,或是得以增生擴張以獲取追加收益的過程。它通常受一定經濟目標驅動,如追求勞動力吸納量最大化、產業資金追加量極大化、產業技術含量極大化和產業附加價值最大化等經濟偏好(龔勤林,2004)。164

3.產業鏈迂迴

產業鏈的迂迴有兩種形式:一是生產活動用更多的加工程式來完成,藉助於不同的裝置經由多道加工程式不斷進行功能積累,而非一次性將功能目標實現。二是不在企業內部進行所有的生產活動,而是在社會上進行細緻的分工,保證每個階段的專業化優勢,實現高效率生產,由此形成產業鏈的迂迴(吳金明等,2005)。165產業鏈的迂迴與延伸有相互交叉的部分。

4.產業鏈整合

產業鏈整合即指以主導企業和資訊共享機制為基礎,透過對產業鏈上的資源與活動進行調整,以達到風險、成本和利益共擔的協調運作目標,獲取協同效益(卜慶軍等,2006)。166它通常表現為兩個步驟:①對區域內隸屬於各個行業部門的產業資源和產業活動進行整合,將在經濟技術上存在前後向關聯的產業環節合理組織,透過資產重組重新構建產業鏈。②產業鏈的進一步整合。以提高產業附加值和區域競爭力為目標,突破行業束縛,在更大範圍內或更高的產業層次上,在新的地域空間和產業空間上,重新構建與調整產業鏈環的聯結狀態(任保平和洪銀興,2005)。167產業鏈整合存在股權併購型、戰略聯盟型、產業叢集型等多種模式,包括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和混合整合等方向。

(六)區域產業鏈的形成因素及動力機制

1。 區域產業鏈的形成因素

區域產業鏈的形成因素主要表現為(陳朝隆和陳烈2007):168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產業鏈形成與發展的自然基礎和源點。對資源加工型產業(採掘業、冶金業等)、自然稟賦依賴型產業(農業、林業等)而言,自然資源不僅影響著產業鏈上游環節的區位分佈,而且也決定著產業鏈的種類。

(2)區位條件。在產業鏈的締結、延伸過程中,區位條件的比較優勢是一個重要參量,在吸引區域外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具有先天性優勢。

(3)產業基礎。產業鏈發展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特徵,已有的產業基礎是區域產業鏈形成的關鍵性開端。

(4)地域文化。經濟行為深嵌於地域社會文化氛圍之中。作為社會資本的載體,地域文化能將各種要素組合,朝其增值的方向運轉,對區域產業鏈的構建和演變產生重要影響。

(5)產業技術。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產業鏈源於鏈環之間的技術關聯,是一種技術鏈。技術的革新將改變產業鏈的組織結構、連結模式和空間結構。

(6)正式制度安排。宏觀經濟政策是引起產業鏈空間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開放性政策有利於產業鏈的締結和延伸,限制性政策則易導致市場分割,阻礙區域間的產業鏈聯絡。專門化的制度結構,如商會、研究機構、培訓部門等,是產業鏈發育的基礎保證。

(7)歷史事件與機遇。某一區域一旦由於某種歷史機緣而選擇了一個特定路徑,在不發生巨大反向擾動的情況下,這一路徑很可能被鎖定。因此,歷史性的偶然事件和機遇也會對區域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 區域產業鏈形成的動力機制

(1)驅動機制。產業鏈的形成主要依靠下游市場的〃拉力〃或〃引力〃驅動的,則屬拉力驅動型產業鏈。即:產業鏈的產品或服務,最終須經過市場的檢驗或認可,否則產業鏈將癱瘓或崩潰。不能簡單地將企業在產業鏈上的權利、地位與它們在產業鏈中的驅動力量等同起來,市場才是產業鏈執行的原動力,影響產業鏈的形成、締結方向和區位,企業的強勢只有轉化為市場動力才有意義。

(2)執行機制。區域產業鏈以自組織(self…organize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