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d)為基本執行機制,是一種以內在驅動為主的自組織系統,系統成員間的非線性競合作用是產業鏈執行與演化的基本過程與主要形式。產業鏈的演化是鏈內所有主體基於生存與發展動機而自發採取行動的結果,它們依次連結、延伸,相互競爭、協同,無需外界指令而自行組織、自行創新、自行演化,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共同構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當出現〃漲落〃觸發時,產業鏈系統內部將自發做出反應,透過成員之間複雜的非線性競合互動,使系統執行進入新的有序狀態(陳朝隆和陳烈,2007)。169

二、區域產業叢集

(一)產業叢集的內涵

從學術史視角而言,對企業聚集(地理集中)現象的理論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170工業組織理論中的工業區論、韋伯(1909)171工業區位理論中的集聚指向論。當代西方學術界對企業聚集(地理集中)現象的再度關注始於1980年代對〃第三義大利〃經驗(即義大利中部和東北部小企業聚集發展的成功個案)的總結。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企業聚集(地理集中)現象成為西方經濟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關注的熱門議題。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1990)一書中基於競爭力研究框架首倡〃產業叢集〃(Industrial Cluster,又稱作〃產業簇群〃) 概念。172波特被公認為將產業叢集應用到戰略和政策研究中的第一人。

國內產業叢集理論研究始於1990年代末期。產業叢集理論研究及實踐現已成為產業經濟學理論及實踐、區域經濟學理論及實踐等領域的一大熱門話題。

由於區域產業叢集是一種新型區域產業空間組織形態。國內外學者在〃產業叢集〃概念界定上眾說紛紜。其中,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廣的當推波特的產業叢集定義說。

波特認為:決定一國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有生產要素、需求條件、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相關產業與支援性產業四類(見圖4。4),另加〃機會〃和〃政府〃兩類變數,構成完整的鑽石體系(Diamonds framework,又譯作〃菱形架構〃、〃 菱形模型〃、〃鑽石模型〃)(見圖4。5);產業是研究國家競爭優勢的基本單位,一國的成功並非來源於某一產業的成功,而是來自縱橫交織的產業叢集;173產業叢集雖然包含了鑽石體系中的一個方面(相關產業與支援性產業),但它最能體現鑽石體系四個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174

波特先後在《國家競爭優勢》1998年再版〃導言〃、《叢集與新競爭經濟學》(〃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petition〃,1998)、《產業叢集與競爭:企業、政府和機構的新議題》(〃Clusters and petition: new agends for panies;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1998)、《區位、叢集與公司戰略》(〃Location; clusters and petition〃,2000)等文獻中對〃產業叢集〃概念作了明確的界定,見表4。5 所示。

表4。5 波特關於〃產業叢集〃概念內涵的基本觀點

文獻名稱(英文版年份)

概念界定

內涵特徵

集 群 成 員

《國家競爭優勢》1998年再版〃導言〃

產業叢集即指在某一特定區域下的一個特別領域,存在著一群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

· 特定區域

· 特定領域

· 相互關聯

· 公司

· 供應商

· 關聯產業

· 協會

《叢集與新競爭經濟學》(1998)

產業叢集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相互關聯的企業和機構在地理上的集合。

· 特定領域

· 相互關聯(上下游聯絡、橫向聯絡)

· 地理集中

· 零部件、機械裝置和服務等專業化投入供應商

· 專業化基礎設施供應者

·下游產業( 銷售渠道、客戶)

· 互補性產品製造商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