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1 / 4)

2.盈利空間界限與企業遷徙決策

區際產業轉移是透過企業遷徙(firm migration)實現的,是大量企業遷移的結果。一般而言,企業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某一特定產業,企業通常會隨時檢查其盈利狀況,以便能夠達到該產業的平均盈利水平。如果區域硬、軟環境發生變化使得企業盈利水平下降,甚至低於該產業平均盈利水平,那麼企業實行遷徙將勢在必行。企業遷徙的決策可運用行為區位學派代表人物史密斯的盈利空間界限理論進行解釋(魏後凱,2003)。311如圖6。3所示,空間收入曲線用SRC表示;空間成本曲線用SCC表示。空間收入曲線和空間成本曲線的相交點M1和M2為企業盈利的空間界限。在M1和M2之間的任何區位都是盈利的,其中P是企業最大盈利點(即最優區位)。假定企業最初選擇在最優區位點P,但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空間成本曲線由SCC變化為SCC',盈利空間界限由M1和M2分別變為M1'和M2',最大盈利點由P變為P',過去的最優區位P超出盈利空間界限成為企業虧損點。亦即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過去的最優區位變成為造成虧損的劣勢區位,促使企業必須透過遷移或者再區位到新的最大盈利點P'才能獲取最大盈利水平。一般而言,當企業現有區位處於盈利空間界限之外,企業將會考慮採取遷徙的辦法來提高當前的盈利水平。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現有區位仍在盈利空間界限之內,企業決策者也發現其他區位可獲得更高的預期盈利水平。因此,企業決定是否遷徙,不僅取決於〃推力〃和〃拉力〃大小,而且還取決於〃阻力〃的大小。

圖6。3 企業遷移與盈利空間界限變化

資料來源:魏後凱。 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4):11…15。

三、區際產業轉移的效應

區際產業轉移對產業轉出區、產業轉入區均具有正、負效應。

1.對產業轉出區的效應

對產業轉出區而言,透過衰退產業的對外轉移,衰退產業所集聚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得以釋放,為區域其他優勢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生產要素,從而促進了資源要素的重新配置,為轉出區提供了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契機。但是,區際產業轉移也會對產業轉出區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如引發某些產業萎縮、就業水平下降,甚至可能造成產業空心化的惡果。

2.對產業轉入區的效應

對產業轉入區而言,區際產業轉移將透過一系列傳遞擴散機制,促進轉入區經濟發展。外部產業的移入必然帶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迅速積累,有助於區域新興產業的形成,或促進區域現有產業發展壯大、最佳化升級,推動區域間的產業分工。一般而言,區際產業轉移對產業轉入區的正效應具體表現在:312

(1)要素注入效應。由於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轉移,因而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能迅速積累起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為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此外,先進產業的移入必然伴隨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和新的管理方式等無形資源的移入和傳播,這些無形資源將對轉入區域傳統觀念產生融合、更新、改造作用,這種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將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動力。

(2)技術溢位效應。產業轉移往往是由經濟梯度較高的發達區域指向梯度較低的欠發達區域。這種梯度性決定了轉入欠發達區域的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一般要高於該區域產業的平均生產技術水平,因此,移入產業的技術溢位效應將發生作用。技術溢位效應是指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輸出的先進技術被輸入方消化吸收所導致的技術進步,以及技術轉移過程所帶動的輸入方的經濟增長。技術溢位效應產生途徑有二:一是技術溢位效應產生的硬途徑,即由於移入產業所包含的技術本身被移入區產業模仿、消化、吸收、促進轉入區產業的技術進步;二是技術溢位效應產生的軟途徑,即具有先進技術的移入產業在對轉入區相關產業產生前後波及作用的過程中,往往會拉動後者的技術進步。任何一種途徑都將促進轉入區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關聯帶動效應。產業關聯是指產業之間存在的廣泛、複雜、而密切的聯絡,包括後向、前向和旁側關聯。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實質就是移入產業關聯效應的發揮過程,包括:①後向關聯效應,即移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