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1 / 4)

城的功能。雙核結構模式中的兩個端點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在端點城市的各種連線軸上,存在著規模不等的中點城市(即端點城市之間的非端點城市),中點城市可成為僅次於區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二級核心城市,其附近地區可形成雙核結構都市帶的二級單元聚集體。

雙核結構模式並不僅僅限於中心城市與港口城市的空間組合模式,許多內陸國家雖沒有港口但仍存在典型的雙核結構模式特點。由於存在一個對外輸出源與經濟中心進行大規模的經濟聯絡,邊境城市和邊界城市往往充當這種角色。因此,可將區域中心城市與港口城市的組合視為雙核型結構的原生形態或稱第一形態,將區域中心城市與邊緣城市的組合視為雙核型空間結構的次生形態或稱第二形態。

(二)雙核式空間結構模式的形成機理

從作用機制而言,雙核式空間結構是區域發展中的一種比較有效的空間結構形式。由於中心城市的經濟與社會輻射力大大高於其周邊區域,基於空間結構最佳化的考慮,為了更好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中心城市應儘量位於所在區域的幾何中心。但區域的發展離不開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這種對外性又要求中心城市儘量位於區域的邊緣,這使得中心城市不得不在區域內尋找一個夥伴(即港口城市),使中心城市能與區外發生有效的聯絡。與之相應的是,港口城市需要區域中心城市的支撐以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基於各自利益的需要,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相互支撐、共同發展,實現區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補,從而形成了區域內的雙核式空間結構。

雙核式空間結構的形成具有三大內在動因:

(1)中心城市的趨中作用。在其它因素相同下,中心城市要對所在區域充分發揮作用,最基本要求是趨中性,即應當儘可能位於所在區域的幾何中心。中心城市的趨中性,是經濟要素集聚與擴散的內在要求。

(2)港口城市的邊緣效應。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應以所在區域作為自身的堅實依託,而港口城市則由於大多位於區域邊界上而具有明顯的邊緣效應優勢,即具有突出的中轉樞紐功能,其最突出的特點還在於可充分發揮水運優勢而適宜臨江(海)或臨港型工業發展。

(3)區域港口城市與區域中心城市的空間耦合。出於與區外交往的需要,拉動中心城市的區位向區域邊界方向推移,以至有不少區域中心城市位於區域邊界上。儘管這種空間結構利於與區外的交往,但並不利於對所在區域的帶動。雙核式空間結構則兼顧了上述兩大方面的需要,實現了區域中心城市的趨中性與港口城市的邊緣性的有機結合。

(三)雙核式結構模式的適用範圍239

1。基於流域背景的雙核結構模式

在水運時代,區域中心城市首先透過幹流與港口城市發生最有效的聯結。流域的基本框架由水系構建,而水系的形成受許多自然因素,特別是地質、地貌條件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流域型雙核結構具有以下三大共同點,據此可構建雙核結構的理想圖示(見圖5。6)。

(1)區域中心城市往往位於主要支流與幹流的交匯處。具有水陸交界、水水中轉的雙重邊緣效應的區位優勢,是構成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

(2)區域中心城市並非位於所在區域的幾何中心,而更可能是經濟重心或人口重心。區域中心城市區位的趨中性指向並不意味著一定座落於所在區域的幾何中心。

(3)港口城市一般是幹流的主要港口,包括條件較好的江河港口和入海港。港口城市必須具有良好的通航條件,能夠起到對外經濟交流的樞紐作用。

2。雙核結構模式適用範圍由流域向非流域拓展

雙核結構模式的產生和發展並不僅限於流域。美國的紐約一芝加哥雙核結構即為非流域型雙核結構模式的典型個案。雙核結構模式的區域背景由流域向非流域拓展,主要源於以下原因:

(1)流域自然條件。流域型雙核結構的形成與水運的低成本優勢有很大關係。在水運時代,水運成為城市之間聯絡的主要方式。促成雙核結構形成的前提條件是可通航性。水流湍急、落差過大的河流,由於種種原因,流域一直未得到充分開發,難以形成雙核結構。

(2)近代交通方式的變化和運輸結構的改變。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後,水運地位下降,而鐵路、公路等地位明顯上升,甚至成為城市間聯絡的主要方式,由此形成跨流域的雙核結構。如徐州由於位於京滬線與隴海線的交匯點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