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它與歐亞大陸橋東橋頭堡連雲港組成該經濟區域最主要的雙核結構。
(3)交通主通道的方向和路徑。在同一流域中,雙核結構中的港口城市一般位於河口,但當有更好的出海口時,則可跨越流域,與流域外的海港城市組成雙核結構。如義大利的經濟重心在北部,北部的重心又在波河流域。位於該流域的米蘭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和金融貿易中心,但它並沒有與位於河口的威尼斯形成雙核結構,而是向南與位於利古里亞海岸的熱那亞組成雙核結構。
第四節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理論
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理論側重分析區域經濟空間結構隨區域經濟成長髮展而不斷變化的一般性規律。
一、西方學者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理論
不少西方學者曾對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的規律性進行了研究,其中以弗裡德曼的論述最為經典。
在弗裡德曼所倡導的區域中心…外圍模式中,任何區域的空間系統都由中心和外圍兩個空間子系統組成。在區域經濟的增長過程中,空間子系統的邊界將發生變化,並促使空間關係重組。這種過程將按照一定的秩序進行,直到實現全國經濟的完全一體化。弗裡德曼(1966)把區域空間結構的演進分為四個階段(見圖6。7)。
圖6。7 弗裡德曼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進階段圖示
資料來源:FRIED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66。
1。前工業化階段的空間結構
該階段產業特徵是工業產值比重小於10%,空間特徵是在均質無序的區域中存有若干缺乏等級結構的獨立地方中心,呈現出相對穩定的初始形態。在前工業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極不發達,整個區域結構以農業和農村為主體,空間系統由廣大的農村和許多獨立的地方中心構成,沒有等級結構,每個地方中心都位於各自狹小的飛地中心,地區間相互缺乏聯絡並相互割裂,存在著大量的自給自足經濟,經濟發展處於均衡停滯狀態。由於這一階段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不顯著,經濟發展水平很低,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為經濟起飛創造條件。
2。過渡階段的空間結構
該階段產業特徵是工業產值比重在10%~25%之間,空間特徵是開始擁有單個強有力的中心,呈現出空間結構的不穩定形態。這一階段區域空間系統由單個強有力的中心區和衰落的外圍區所組成,中心區以壓倒一切的力量維繫著對外圍區的支配關係,這種空間結構反映了工業化初期的典型特徵。中心區與外圍區的力量對比使企業家、勞動力和資源紛紛由外圍區向中心區大規模遷移。國民經濟發展實際上縮小為增長潛力有限的單個大城市區域的經濟發展,而外圍區由於受中心區的掠奪,經濟往往處於停滯甚至衰落狀態,從而可能導致外圍區社會、經濟甚至政治上的不安定。為了防止這種不安定局面的出現,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目標大都定位於緩解或消除中心區與外圍區間的不平衡。
3。工業化階段的空間結構
這一階段產業特徵是工業產值在25%~50%之間,空間特徵是次級中心開始出現。區域空間系統由簡單的中心……外圍結構逐漸轉變為多中心結構,大城市間的外圍區取代了全國範圍的外圍區,這種空間結構反映了工業化成熟階段的基本特徵。由於全國規模的外圍區收縮為較小的、易於管理的城市外圍區,使得外圍區的重要資源進入國民經濟的生產迴圈,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潛力增強。同時,由於次級中心的出現,城市體系也趨於完善,綜合工業體系日漸形成,抑制了全國性中心的過度膨脹,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中心區與外圍區的差別。這一階段儘管城市外圍區仍然存在著貧困和文化的落後,但就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總體而言仍是鼓勵經濟活動的中心化,只是到了後期階段才著手弱化中心區與外圍區的反差。
4。後工業化階段的空間結構
這一階段產業特徵是工業產值比重開始下降,空間特徵是功能上相互依賴的城市等級結構形成。大城市間的外圍區被吸納到大城市經濟中,形成了功能上一體化的空間結構體系。這是工業化後期或後工業化時期的空間結構特徵。在這一階段地域組織的主要目標,如全國經濟一體化、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