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局高效益、增長潛力最大化以及必要的區際平衡得到實現。

弗裡德曼從產業結構演進和空間結構演化相結合的視角構建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進階段理論,不僅揭示了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空間結構的階段性變化規律,而且也揭示了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的一般規律。它無論是對於研究區域發展史,還是指導區域開發和區域城市化實踐,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中國學者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理論

1。陸大道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理論

陸大道(1988,1990,1995,2003)在排除社會制度以及海陸相對位置、區域內自然條件的差異等前提條件下,將區域經濟空間結構視為歷史發展的函式,提出了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進四階段理論。240

(1)農業經濟佔絕對優勢階段的空間結構。這一階段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生產基本處於自給自足狀態,人口絕大多數從事廣義的農業。該階段商品經濟逐漸有所發展,各類小城市緩慢出現但未構成等級關係。城鄉之間人員、物資、資訊交流很少,道路等區域基礎設施不完善,分佈上形不成網,經濟停滯,社會發展緩慢,空間結構狀態具有較大的穩定性。社會經濟空間結構基本特徵表現在:①沒有形成大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即疏密問題)。②社會經濟空間組織構架呈原始狀態,道路網等級特徵不明顯,形不成發展軸的功能。③區域的城鎮居民點未形成等級…規模體系。

(2)由農業經濟向工業化過渡階段的空間結構。由於社會內部的變革和外部條件的變化,導致社會經濟較快發展。社會分工加快,農業不斷發展,還出現了繁榮的手工業以及礦業、原材料工業和製造業;開闢了水上交通,鐵路網和公路運輸開始出現;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城鄉交流頻繁,城市日益擴大,且不斷有新城鎮出現。區域經濟的增長集中在城市,並形成區域中心。中心的集聚作用加大,空間不平衡出現,遠離城市的地方仍十分落後,空間結構不穩定。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基本特徵表現在:①大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開始出現。一些地區開始得到加速開發,另一些地區仍是原來的農業經濟狀態,即開始形成一定的空間經濟梯度。②社會經濟空間組織構架在先發達起來的地區開始形成點等級特徵。③區域的城鎮居民點開始形成等級…規模體系。

(3)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空間結構。這一階段生產力進一步得到解放,國民收入大幅增長,投資大量用於擴大再生產,國民經濟進入強烈的動態增長時期。科技水平提高,第三產業發展起來。區域的第二、三級中心得到加強,城市之間的交換、交流關係極為頻繁,城市體系逐漸形成。由於經濟實力還遠非強大,並非所有邊緣地帶得到了充分開發,空間結構仍處於變化之中。這一階段經濟增長速度較高,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較快,空間結構也相應急速變化。 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基本特徵表現在:①大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程度愈來愈烈,集聚經濟原則在社會經濟區位決策中佔統治地位。區域發展和以消除大區間發展不平衡為目標的區域政策研究普遍受到重視。②社會經濟空間組織構架形成,發展軸線和城鎮居民點形成〃點…軸系統〃,社會及產業主要集聚於高等級的城市和軸線上。③由於集聚經濟因素的強烈作用,大城市愈來愈發展,等級…規模達到最大。

(4)工業化後期及後工業化階段的空間結構。這一階段科學技術在經濟生活的各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居民收入增加,現代化的交通和通訊系統深入影響社會生活。社會經濟客體區位決策的經濟原則作用下降,生態系統平衡原則受到重視,地區間不平衡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區域等級系統形成,空間結構系統重新恢復到平衡之中。這一階段由於產業結構趨於高度化,社會福利水平大為提高,再加上人口增長趨緩,使得經濟增長速度趨慢。社會經濟空間結構基本特徵表現在:①由於過疏過密問題逐步解決,欠發達地區得到發展,使大區間的不平衡變得不再明顯。集聚經濟在區位決策中的作用下降,而平衡佈局漸受重視。②形成完善的〃點…軸〃空間結構系統,但等級差別愈來愈小。③由於集聚因素的作用不強,而分散化的作用效果愈來愈重要,城鎮居民點等級…規模趨緩。引發社會經濟空間結構演進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因素,即集聚經濟導致第一階段向第二和第三階段轉換,之後由於〃集聚經濟〃發展超過了所能允許的邊界,形成了所謂〃集聚不經濟〃,導致高階〃平衡〃狀態的出現。

2。 安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