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郝壽義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理論
安虎森(1997、2004)、郝壽義等(1999、2004)認為,區域空間結構的演化是一個不斷從低階到高階的過程,其演化過程是始於極化導致的二元性加強,繼而核心向外擴散導致的二元性削弱,最終實現區域空間在新的發展水平上的均質性,從而形成逐級傳遞和逐級推進的動態演變過程,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呈現四階段的演化規律。241
(1)均質…低水平均衡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經濟發展的初期。首先,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自給自足,尚無大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及疏密問題。其次,區域的城鎮居民點沒有形成等級……規模結構,居民點只是居住地而不承擔服務職能。隨著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各類小城市開始出現,但仍是一種小地域範圍內經濟活動的封閉式迴圈。小城市規模和影響範圍都很小,且職能單一,主要作為商品交換的場所和小範圍的管理中心。小城市之間在性質和規模方面沒有從屬關係或等級關係。再次,社會經濟空間組織的構架呈原始狀態,道路網等級特徵不明顯,不能成為發展軸。城鄉之間在人口、物質、資金、資訊等方面的交流很少,小城鎮之間缺乏聯絡,常以小城鎮為中心形成若干地域分割,因此,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在這一階段,導致區域差異和空間結構變化的作用因素尚未出現或者作用力較弱,空間結構表現出極大的穩定性,處於一種均衡發展狀態,區域社會經濟的空間組織呈現原始或較原始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