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榮從屋角提起一個揹簍,催促起來:“哥,我們這就走。”
“好吶!”陳晚榮知道他急於和自己說事,應一聲,向陳老實陳王氏道別:“爹,娘,我們走了。”
陳老實這次沒端家長派頭,更沒有用命令的口吻說話,而是說得非常溫馨:“早去早回。官道上車來人往的,多長個心眼,不要出事哦。”
“老頭子,你怎麼說那麼不吉利的話?”陳王氏斥責起來,叮囑道:“晚榮,不要聽你爹的。家裡沒甚事,不要著急,把該買的買齊了再回來。”
陳再榮把揹簍往背上一背,衝二老揮手:“爹,娘,我們走了。很快就回來。”
兩兄弟出門而去,陳老實忙和陳王氏追出屋去,目送二人不見人影這才回到屋裡。陳老實又去忙他的木活,屋裡傳出砰砰的響聲。
行出老遠一程,陳晚榮這才問道:“再榮,你有什麼話要對我說?”
“哥,我昨晚上想了一宿,我還是想從軍。哥,你能不能給爹孃說說,要他們讓我去。”陳再榮瞅著陳晚榮,充滿期待。
誰都明白,安北都護府現在招募材勇之士,年內必然對後突厥有大的軍事行動。一旦上了戰場,生死難料,一個不好陳再榮血灑疆場,二老還不知道如何傷心。陳老實一個想不開,抹脖子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萬萬沒想到陳再榮出的是這難題,陳晚榮不停的撓頭,沉思起來。
第十一章 再榮的心願(下)
陳晚榮沉吟之際,陳再榮還以為陳晚榮也不支援他,心裡一急,脫口吟起一首詩:“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拂林花亂彩,響谷鳥分聲。披雲羅影散,泛水織文生。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
這詩前面是在詠風,最後兩句“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卻是氣勢磅礴,讓人熱血如沸,陳晚榮大受感染,讚道:“好詩,好詩!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好氣魄!這是誰的詩?一定是一位大英雄才寫得出如此氣魄的詩!”
陳晚榮現在精明強幹,十分自信,在陳再榮心目中的地位大為改觀,只覺現在的陳晚榮和以前的陳晚榮有著天壤之別。但是,陳晚榮目不識丁這點是眾所周知的,陳再榮聽他品詩,還一語道破關鍵之處,不由得格外驚奇:“哥,你啥時間會評詩了?”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這句話語文老師不知道說過多少回,陳晚榮讀過的唐詩不少,能記住的也挺多。這首詩第一次聽到,雖然不知道出自何人之手,至少詩中的韻味還能品出來。
陳晚榮不能實話實說,乾脆來解釋詩的意境:“作詩寫文章都要求有感而發,無病呻吟似的文章沒有感染力,這詩寫得如此之妙,引起了我的共鳴,隨口說幾句而已。”
一句託詞,卻換來陳再榮的擊掌讚歎:“作詩寫文章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先生也是這樣說的。哥,你真了不起!連這都懂。”
沒有上過學,目不識丁的人居然有如此高明的見解,能不讓陳再榮讚歎嗎?
語文老師不就這樣教的嗎?陳晚榮拿來作搪塞之語,沒想竟然得到陳再榮如此盛讚,正想謙遜兩句,只聽陳再榮接著往下說:“哥,你不知道,這詩出自太宗皇上之手。太宗皇上戎馬一生,征戰天下,建立大唐,勵精圖治,四海晏然,國泰民安,百姓富足,邊境清平,比起古之大英雄秦皇漢武,一點也不遜色。”
唐太宗的大名陳晚榮不知道聽過多少回,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建立唐朝,開創“貞觀之治”,明君之名千古流傳,就是現代人一提起這位了不起的君主不由自主就要豎大拇指。
沒想到他還會作如此有氣魄的詩,陳晚榮乍聽之下不由得驚奇的說:“是太宗皇上的詩,怪不得如此有氣魄!勞歌大風曲,借用漢高祖《大風歌》的典故,但太宗皇上的文治武功哪裡是漢高祖比得了的。”
唐太宗其實是一位全才,不僅文治武功千古罕見,還會寫詩作曲,書法也不錯。唐太宗的音樂修養不低,唐朝出自帝王之手的著名樂曲有兩個,一是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另一個就是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千古流芳之作。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蘭亭序》,並以此陪葬,致使書法瑰寶湮沒,為後人詬病。但是,唐太宗的飛草非常有名。
他的詩流傳於世的不少,和漢武帝的賦一樣,都達到了專業文人的水準,其中不乏寫景之作,但作結總是不乏帝王氣魄。
我們現代人對唐太宗的關注集中在他的文治武功上,很少去關心他的書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