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西安,歷史的痛 作者:噹噹噹當

紅椒,黃綠搭配的薑末拍黃瓜,乳白色的涼拌土豆絲;外加兩瓣橘黃色的橙子,綠中透紅的蘋果;再倒上一杯咖啡,一杯牛奶,一杯桔汁;最後,夾一小碟肉絲炒麵,抑或是幾隻香菇餡餃子……

看到服務員詫異的眼神,我想到了一則東北姑娘下江南的笑話。兩個高挑女郎,不遠幾千裡之遙來到上海旅遊,進得飯店,大呼一聲:來八兩米飯!驚詫所有就餐的人,聞聲張望。原來,江南的女子是一兩米飯就可以果腹的,怎見過這樣大食量的“窈窕淑女”?

做真實的自己最重要,不矯揉造作,不裝腔作勢,更不自欺欺人。想起老兵自我解嘲的話語:我是屬駱駝的,每天出發前,大吃特喝,儲存足夠的應對長征路上的能量,這樣一天也可以不進食了,只喝點水,就能堅持一整天。在古都這幾天,我何嘗不是如此效仿的呢?

早上八點,旅行社來人接我了。這時,老兵也匆匆趕來,非要上車陪同一段路,說是送我至灞橋,他就下車,自行方便,不再陪同一遊。目前,他的腿傷還不能爬山越嶺,在市內拄著雙柺走走尚且無妨。我暗笑他葫蘆裡賣得是什麼藥?

老兵上得車來,打哈哈逗趣,就以灞橋折柳的典故做因由,先是考我唐代詩人王維的《陽關三疊》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繼而,又著力渲染隋朝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我朗聲笑問:老兄啊,今日送別,您說我是歸,還是不歸呢?他爽聲大笑,一臉真誠:當然歸了,你的古都之旅,這僅僅是個開端,四條旅遊線路,這僅僅是其中之一,怎能半途而廢?我反問他:那您還送別什麼呢?

他裝憨賣傻,不接我的話柄。興高采烈地賣弄起他熟識的歷史掌故來了。一忽兒,大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這是東晉謝道蘊“柳絮”巧對“雪花”的一句妙聯,而使得“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一忽兒,由李白的詞《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引出“年年傷別,灞柳風雪”的佳句,繪聲繪色地描述陽春三月,灞橋一帶柳絮飄舞,宛如飛雪的美好景緻。一忽兒,講《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既有故人間依依相留之情,又含望友人到他鄉隨遇而安,像柳一樣蓬勃發達之意。

老兵眉飛色舞詩興正濃,車戛然停住,導遊說灞橋到了,請他下車。但見,高速公路兩旁,塵土飛揚,滿目蒼涼,哪裡有“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的景象?老兵訕訕地說,來的不是時候,待到陽春三月,才能看到灞柳吐翠揚絮似雪……

老兵的話,被絕塵而去的車子拋飛於灞橋的荒野上了。一臉似醉非醉的神態,掩飾不住他內心的疑惑,大男人心中也有個“小”字啊,他是來驗證什麼的——起初,他是不相信我一個人來古都的,猜想我是不是約了他人同遊?見旅遊巴士上僅有四名乘客,一對北京來的新婚夫妻模樣的情侶,一個廣東來的青年,再就是東北來的我了。外加一個少婦做導遊,一位中年司機師傅。他悻悻而有釋然地放下了那個“小”字,又怕被我識破,傷了情面。見我坦然笑對,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事後想來,把老兵一個人拋擲在所謂的灞橋折柳的境地中,是何等的不忍啊!那天,他又是怎樣地瘸著傷腿回城的呢?原本想與他約定好時間,等我們的巴士回來時接他。他揚起手臂斷然拒絕了,好像那樣就羈絆了他雲遊四海的灑脫情懷似的。但見他住著雙柺,唱唱咧咧地,消失於柳煙飛絮迷濛的歷史幻想中,去追尋或演繹那一個個悽美而又悲壯的送別故事……

——他是故事中的誰,誰又是故事中的他?

西安是囚禁於城牆裡的一部滄桑史話,四四方方,平平整整,中規中矩,頂天立地的是大雁塔小雁塔,突兀著的是鐘樓鼓樓。老兵有一套順口溜……困頓於此三天了,還是第一次穿越厚重的城門而出,猶如置身於時空隧道,歷史的風雲際變,像蒙太奇般閃現、疊印、回放於眼前……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就是採納了學士朱升的鞏固發展戰略,一步步完成一統江山的大業。才有了這世界上別具一格的城牆——厚度超過了高度(牆體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風格古樸,穩重堅固。抬頭仰望,旌旗獵獵,依稀間有無數身披鎧甲手執弓弩的將士,嚴陣以待。追古思今,由古都東望三千餘里,我曾獨自攀爬在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