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適合自己,或者自己不適合工作,以及自己不適合某一工作環境時,惟有個人尋求發展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當一個人進也不能,退也不是,想走走不了,想呆又呆不下去之時,他們心理就會發生負面的變化。單位裡的人際關係複雜,幹不了事和不幹活的人多了,這人看著那人不順眼,這部門看著那部門輕閒,這人看著那人多掙了錢,以及甲議論乙、乙評論丙,丙又見到子、醜、寅、卯就煩,以至於天長日久,有些人心理都發生異變,整個單位裡都見不到一個順眼的人。這種狀況使人感覺活著真累!
對於“頂不上去,退不下來”的情商病症,應該採取什麼辦法來治病呢?
一、硬頂法
所謂硬頂,就是要明確堅決要頂的決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頂住,絕不半途而廢。
宋代時,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一位官吏,太祖沒有允諾。趙普不為此尷尬,第二天臨朝又向太祖提出這項人事任命請太祖裁定,太祖還沒有答應。趙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來。連續三天接連三次反覆地提,同僚也都吃驚,趙普何以臉皮這樣厚!太祖這次動了氣,將奏摺當場撕碎扔在了地上。但趙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無言地將那些撕碎的紙片一一拾起,回家後再仔細地重新粘好。第四天上朝,話也不說,將粘好後的奏摺舉過頭頂,立在太祖面前不動。太祖為其感動,長嘆一聲,只好准奏。
二、硬退法
所謂硬退,就是咬定牙關,一定要退下來,不管有多難,都要硬退,因為退下來後,活動餘地更大,選擇更多,這就好似古語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例如,北京某廠技術科長郭某,設計的產品曾多次獲獎,對廠裡貢獻很大,廠裡也獎勵過他一套房子。後來廠領導懷疑他私自為外廠幹活,撤銷了他的科長職務,還把他調到了與技術無關的崗位。郭某因不能發揮特長,這時“頂”當然是沒有辦法“頂”了,只有想退路了,於是他要求調到某三資企業,廠裡堅決不放。因為此時的企業經營面臨著非常困難的境地,專業隊伍不穩定,廠裡認為同意郭某調走會使更多的技術人員外流,而不安排郭某的工作也只是暫時的,以後還是要用的。這時郭某就採取硬退之法,說什麼也不願再幹,一方面申請人事仲裁,另一方面積極去三資企業說明並聯系工作,廠裡一看,只好在仲裁令下達後放他走人。
三、進退兩全法
此法一方面考慮到別人的面子問題,使別人能“退”;另一方面又堅持自己的原則,使自己能“頂”,這種方法更適合於素質較高的當事人及事情尚有餘地的情形。如太史公司馬遷的著作《史記·滑稽傳》記載:戰國時期,齊威王荒淫無度,不理國政,好長夜之飲。由於上行下效,僚屬們也全不幹正事了,眼看國家就要滅亡,可是就在這種節骨眼上卻沒有人敢去進諫,最後只好由“長不滿四尺”的淳于髡的出面了。但是他並沒有氣勢洶洶、單刀直入地向齊威王提出規諫,而是先和他搭訕聊天。他對齊威王說:“咱們齊國有一隻大鳥,落在大王的屋頂上已經三年了,可是它既不飛,又不叫,大王您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齊威王目前雖然荒淫好酒,但是他本人卻不是一個同夏桀、商紂一樣壞進骨子裡去的人物,所以一明白淳于髡的隱語之後,他就被刺痛並醒悟了,於是很快回答說:“我知道。這隻大鳥它不鳴則已,一鳴就要驚人;不飛則已,一飛即將沖天。你就等著看吧!”說畢立即停歌罷舞,戒酒上朝,切實清理政務,嚴肅史治,接見縣令長72人,賞有功一人,殺有罪一人。隨後領兵出征,打退要來侵犯齊國的各路諸侯,奪回被別國侵佔去的所有國土,齊國很快又強盛起來。
求人做事,難得糊塗
在做人糊塗方面,有的人可謂是無與倫比。例如,《水滸傳》中的林沖,已被人多次算計,還要誠信地赴約誤入白虎堂,甚至到了黑松林還要說“無冤無仇,望祈饒命”的痴話,這是由老實而落入愚蠢。而三國時期的劉備裝呆作痴,則是謀略上的韜光隱晦大師。劉備處在低谷時期,只有暫時投向走紅運的曹操。而他暗地又參與了滅曹的組織,只好裝痴,將自己的計劃隱藏到深處,屈作一菜農。不然稍稍露出蛛絲馬跡,就會遭殺身之禍。
曹操擊敗呂布,奪取了徐州,劉備因自己勢單力薄,只好隱藏下自己獨展宏圖的宿願,暫時依附於曹操。
曹操原本對劉備不放心,消滅呂布後,讓車胄鎮守徐州,把劉、關、張一同帶回許都。既然歸順於他,也就得給些甜頭,於是曹操帶劉備進見獻帝,論起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