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2 / 4)

小說:厚黑學 作者:賴賴

民率軍生擒竇建德,逼降王世充,李淵為表彰他這一特殊功勳,又加封他為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臺,使他位居諸王公之上。

但李世民並非皇太子,因此李淵百年之後的帝位由誰來繼承,尚未可知。當海內漸趨穩定後,李世民及時由武略轉向文治,留意起儒家的治國之道來。他在宮城西邊修建了一座文學館,招攬接納四方的文士,號稱“十八學士”,其中有杜如晦、房玄齡、孔穎達、虞世南、許敬宗等。各方儒生文士都以能進入秦王李世民的文學館為榮,這些人實際成了他後來奪取帝位、君臨天下的智囊團。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是在這個智囊團的密切協助下,擊敗了皇權競爭者李建成和李元吉,終於登上了最高權力之峰。

不過,在歷代帝王中,李世民是個謙恭英明的人君,他善於納諫,沒有歷代帝王那種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痼疾。他剛繼位時,就不計前嫌,把政敵李建成的老師魏徵屢次叫到自己的臥室內,虛心求教治國之道。魏徵得遇知己之主,竭盡所能,知無不言,先後進諫陳言二百餘事。後來太宗曾因有人誣告魏徵結黨營私而調查他,查無實據,太宗深感後悔。魏徵誠懇進言道:“希望陛下使臣成為良臣,不要使臣成為忠臣。”

太宗奇怪地問:“此話怎講?”

魏徵答:“所謂良臣,就是稷、契、皋陶一類的大臣,使自己獲得善名,使君主榮受顯號,子子孫孫永受福祿。所謂忠臣,就是龍逢、比干一類的人,因忠被殺,使君主陷於大惡,國破家亡,只剩下個虛名。”太宗覺得很有道理,後來在對待大臣的問題上,時時以此為鑑。

貞觀十七年,六十四歲的魏徵病逝,太宗如喪股肱,親自為他哭靈,中止上朝聽政五天,並親筆為他書寫了碑文。太宗曾對群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

太宗與臣下的關係處得非常好,人們把房玄齡、杜如晦比作漢初的良相蕭何、曹參。貞觀四年,杜如晦死,時年四十六歲。李世民親臨府上,邊撫他的病體邊流淚。杜如晦死後,李世民哭得十分悲痛,為其停朝三日。後來有一次李世民吃瓜,覺得味道非常甜美,不由得想起了杜如晦,他悲從心起,便停口不吃,叫人拿著剩下的一半瓜,送往杜如晦的靈前祭奠。他還曾賜給房玄齡一條黃銀帶,邊環顧左右邊對房玄齡說:“當年你和杜如晦一起輔佐我,今天賞賜物品,卻只有你一個人了。”說著又流下了眼淚,聽說金銀乃是鬼神畏懼之物,給杜如晦也送去一條吧。“說罷令房玄齡自帶一條,又取了一條讓房玄齡送至杜如晦靈前。

讀歷史,我們可知唐朝的“貞觀之治”之所以產生,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李世民善於啟用忠良之臣,更善於聽取他們的建議。作為一個領導者,聽不進忠告之言,你的事業又怎能興旺發達呢?

現代領導人尤當虛懷納諫

作領導人的一個重要美德就是要善於納諫。但從古到今,能夠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進諫語多為忠言,忠言多是逆耳,逆耳的話與阿諛奉承之言相比,受諫之人,自然多不善於納諫了。但忠言利於行,所以又不得不納之。在這方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做得就很不錯。

朱元璋在位時,雖然推行嚴刑峻法,濫殺無辜,也很獨斷專行,但是,他還是比較能夠接受諫言的。在朱元璋的各種文告之中,我們看到,他十分明確臣子的進諫對皇帝的統治是多麼重要。

他自己也明白,那些能夠在公開場合提出與君主不同意見的人,一定是君子,而那些從來不敢提出與皇帝相反觀點的人,那些從來只知道吹捧皇帝英明正確的人,多數是小人。

所以,對於那些上諫言的臣子,一定要以誠相待。而且,為了讓臣子敢於在皇帝面前開口說話,皇帝就必須對臣子和顏悅色,這樣,才能讓臣下有話必說,說無不盡,說無不真。就是臣子的話不對,也必須允許他們說出來,只有如此,臣子才能做到勇於進諫。

朱元璋規定,只要是臣民進諫,說得對,就立即予以獎勵,說得不對,也不治罪,而那些乘機進讒獻諛的人,則決不寬待。

朱元璋還說,如果臣子不向君主進諫,那是臣子的失職;如果君主不能虛懷納諫,那是君主不能以君道自處。

為了保證諫言能夠直接到達自己手裡,防止因為諫言涉及到某些官員而被扣押,甚至報復,朱元璋還有特別規定。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欽定的《皇明祖訓》中規定:“今後大小官員及百工技藝之人,凡有可言之事,允許直到御前奏聞。其言合乎情理,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