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就非好管閒事之輩,卻偏偏遇上一個愛訴苦的同事,叫你感到煩不勝煩。
老實說,你一萬個不想過問,連聽也不願意,就怕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或者有後遺症,所以常常有進退兩難之感,卻苦於無法擺脫對方。
遇上這種“煩人”,既妨礙工作,又沒有好處。所以,你必須想辦法杜絕。
1。你可以藉口較忙,遇上對方單獨邀約午膳、下午茶等,一概以“忙得不能抽身”為理由推卻。凡想訴苦之人,情緒衝動,你一拖再拖,他肯定沒有耐性再等下去,這樣,你不是可以溜之大吉了嗎?
2。裝傻。一個善解人意的人,永遠會是一個好聽眾。但是如果你凡事聽不明白,頻頻反問對方,又沒有好主意,對方等於對牛彈琴,你以為他有什麼感受呢?
又或者你顯得心不在焉,漠不關心,牛頭不對馬嘴,對方也一定會無趣而退,另尋可分擔苦惱的人,於是,你無疑就脫離苦海了。
在公事繁忙的圈子裡,許多不妙情況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在一些商務午餐或晚宴上,許多時候就有以下情況發生:甲與乙有心病,見了面互不理睬,但兩人與你皆有一定的交情,必然會上前跟你交談、互道近況的。如果在同一時間,兩人分別朝你走過來,怎樣好呢?
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裝作看不到兩人,低下頭去撿杯飲品,或整理衣衫,看誰先走到面前,就跟誰說“你好”。既然兩人不和,乙若見到甲正跟你招呼,自然會卻步不前,那就能夠避免二人與你一起的情形出現了。
好了,當與這個人寒暄完畢,說過“拜拜”之後,請儘速主動找乙,忘記剛才跟甲有關的一切,只與乙盡情閒聊。
更糟的情況是,你發現給你安排的座位,剛好是夾在甲與乙中間。遇到這種情形,你怎樣做?你最好先發制人,去找主辦者,隨便說一個理由,請他替你調一個座位。總之,置身事外為妙。
最近,你發現自己處於十分尷尬的局面:兩個同事因私事交惡,互不理睬。而你就成了“兩邊人”,成為兩人爭著拉攏的物件。
你本來深明公私分明之理,問題卻是兩位同事弄得混淆不清,致使你有點兒不知如何是好。中庸之法是,讓一切保持常態,就當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吧。更清楚一點兒來說,進行任務時,心裡切莫以“這兩人不會合拍,由我去做吧”為本,硬要自己做些不在行的事,結果費力不討好。事情本來應由誰去負責,就讓誰去執行吧,以免吃力不討好,甚至白白惹禍上身。
即使有人不願意,請提醒他:“這任務一向是你的工作範圍,仍由你去處理,效果一定更理想。”
要是對方索性請你代勞,怎麼辦?不妨表明立場:“我的職責不在此,恐怕對你有害無益,幫幫忙我是願意的,但重要決策還是由你決定吧!”
左右做人難是個常見的問題。
應付這個問題有兩個辦法。第一儘可能避免陷入需要左右做人的環境。第二個辦法是設法避免。要避免“左右做人”,第一戒是要避開介入任何衝突的可能性;第二戒是要避免採取立場;第三戒是切忌選擇可能陷入衝突的鬥爭地位;第四戒是切忌做任何事的公證人;第五戒是即使已陷入左右做人之局,也要想辦法使出“緩兵之計”,以圖脫身。
交友之道,重在交心
一個人可以沒有財產,但他絕不可以沒有朋友。擁有許多朋友的人具有比別人更大的優勢和別人無法比擬的更多機會。當一個人的事業處於低潮或上升階段時,朋友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許多人以為自己交際很廣,似乎擁有很多朋友,但當他真正需要朋友時卻發現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擇友處世的方法。
一、讓朋友勝過你
朋友間,當有人高談自己的光榮歷史時,我們會脫口而出:“那有什麼了不起!我的過去比你更值得吹噓呢。”就因為這樣,我們失去了許多朋友。
法國哲學家羅修夫曾說:“若想樹立一個敵人,只需打敗你的朋友就可以了。若要結交一位摯友,就要讓對方勝過你。”西德有句俗話,也有相同的意義:“沒有任何一件事比看到別人失敗更能讓自己感到高興的了。”
的確,在我們的朋友中,就有這種人,他們興高采烈地看著我們失敗。
如果自己一旦成功了,就要注意儘可能只告訴自己最親密的親友,這樣就可保持成功。
為了贏得一個好朋友,請讓朋友勝過你。那些愈誇大自己成就的人,就愈沒有成就。我們應該儘量心存謙虛之情,切勿自我標榜。有